未就业实名登记:人走茶不凉-中国教育

首页 > 

高教

 > 未就业实名登记:人走...

未就业实名登记:人走茶不凉-中国教育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规定,自2013年7月起,毕业离校时尚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都可以进行实名登记,享受一系列就业服务。

未就业实名登记:人走茶不凉

■实名登记从人社部门的实际工作来看,实质上是失业登记,有的毕业生对此有心理认可障碍,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有些家长也不愿意。

■“如果政府部门能开发出更多符合大学毕业生特点的岗位,提高推荐岗位的专业对口率,那么,就业促进计划肯定会让更多毕业生受益。”

■大学生就业涉及个人、高校、政府、中介组织、用人单位,五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解决就业问题。从政府角度而言,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提升就业帮扶举措的效度。

又到一年毕业时。李崇林回想自己去年离校时的情形,那份失落和彷徨仍记忆犹新。

毕业于沈阳工程学院的李崇林,来自一个低收入的残疾人家庭,自身也有肢体残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跻身699万求职大军中的他无所适从。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辽宁省本溪市人才服务中心进行未就业登记,得知自己可以申请困难家庭公益性岗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递交了材料。没想到,在经过3个月的等待之后,李崇林签订了人生的第一份就业合同,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在他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本溪市人才服务中心对像李崇林一样家庭困难及残疾大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调查摸底,了解其家庭、学业、特长和求职意向等实际情况,从征集的岗位中推荐最合适的岗位,确保100%兜底安置。

让李崇林们受益的,正是国家自2013年实施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这项计划涵盖了从就业失业登记、提供就业服务、组织就业见习、组织技能培训,到创业扶持、特殊帮扶等各个环节,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帮助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尽早找到工作。

该计划实施以来,各地落实情况怎样,参与其中的毕业生们有哪些切身感受,如何更好地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就业?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毕业生缘何冷对未就业实名登记

离校后未就业,接受就业服务的第一步是实名登记。

“计划”明确,允许毕业生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表示,这一措施打破了以往基于户籍制度形成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是此项计划最大的亮点。这一突破,适应了高校毕业生流动性大的特点。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鲍威副教授认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并建立实名信息数据库,是把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正式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地与其他失业群体进行区分,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管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各级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高校准确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根据实名信息开展就业推荐、就业见习、就业援助等工作,各地在开展实名登记工作时,可谓“各显神通”。

北京市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辖区内设立实名登记窗口,参加登记的毕业生可获得一张《联系卡》,享受政府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

辽宁省人社部门将省教育部门移交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基本信息,分解到各市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点对点入户落实的实名制就业联动新机制。

山东省开发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动态登记系统”,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基础上,在有效利用网站数据资源的同时,对信息进行更翔实的整合分类,把就业与未就业毕业生数据分类统计,及时获取毕业生的就业动向,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服务。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却了解到,很多未就业的毕业生对实名登记的积极性并不高。

来自北京某区县的登记服务人员有些无奈地表示:“毕业生好像更相信熟人介绍这种渠道,工作人员给他们打电话推荐工作时,经常被人当成是推销电话或骗子电话直接挂断。”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切身感受到,要做好实名统计工作不容易。”辽宁省人才中心毕业生处李洪良处长介绍说,毕业生基本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无法完全及时、准确地掌握毕业生情况,给普查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李洪良表示,在普查中发现,25%左右毕业生的手机号是空号、错号,有的家庭住址不准确或居住地址变更,无法及时联系毕业生本人。为此,辽宁省对数据库中没有联系方式的,按家庭住址入户走访;没有家庭住址的,同街道(乡镇)派出所沟通,根据学生身份证号查询家庭住址信息后,再入户走访。

实名登记信息,是获取有针对性就业服务的重要基础。但是,部分未就业的毕业生却并不愿意去进行登记,症结在哪里?

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实名登记从人社部门的实际工作来看,实质上是失业登记,有的毕业生对此有心理认可障碍,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有些家长也不愿意。

小浩毕业于成都某高校,2013年离校时,没有落实工作,后来经朋友介绍找了一份在广州的工作。谈起为啥不愿进行实名登记,他说:“首先觉得流程麻烦,推荐的工作没有多大的选择权,不一定专业对口,希望自己去闯一闯。”

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王蕾是2014届毕业生,临近离校,她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当问及是否会去进行失业登记,王蕾的想法是:“不如自己找。”在她看来,找工作主要还是靠个人能力,投简历、找工作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很重要。

北京市人才开发中心主任张秋建指出,对于这种现象需要客观看待。据他观察,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存在三类情况:一类是没有就业意愿的,比如准备升学、出国、创业或是家庭条件好等因素叠加所致;二是有就业意愿的,自身条件不错,在挑拣,想找更好的用人单位;还有一类是有就业意愿,但因各种因素找不到工作的。

鲍威说,就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而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两种情况都存在,尤其是后一种,由于个人职业追求、家庭期望、实际工作情况等原因,主动放弃就业而处于未就业的状况,这是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值得充分关注的新现象。

“量体裁衣”能否对上毕业生口味

如何尽快让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找到工作?“计划”提出了一揽子举措,涵盖从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到组织就业见习、技能培训,到创业扶持、特殊帮扶等各个环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落实计划过程中,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不乏有创新之举。

针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各地出台了求职补贴发放的具体标准和程序,一些省还扩大了政策享受范围。如天津规定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的高校毕业生,湖北规定烈属和残疾家庭高校毕业生、云南规定3个藏区县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毕业生可领取一次性求职补贴。

对日渐兴起的网络创业模式,浙江省给予大力支持,出台文件将网上创业高校毕业生列为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社保补贴政策扶持对象。

为稳定就业岗位,山西省明确,抗风险能力弱、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将享受缓缴社保费、培训补贴等多项政策扶持,缓缴期间,参保职工不受影响。同时,山西省政府自掏腰包1.83亿元购买6800个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吸引那些毕业两年内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江西省开发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一键通”服务平台,向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招聘求职、职业培训、入职前岗位见习、公益性岗位和创业扶持申请登记服务,他们只要登录江西省就业创业网主页,点入“一键通”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进行报名。

针对劳动力市场一直存在技能型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四川省要求各地集中区域内职业培训优质资源,对有培训意愿的毕业生,开展适合产业发展需求和毕业生自身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动员有培训愿望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做到申报一人、培训一人。

提升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就业见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都扩大了就业见习规模,积极动员当地一批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参与见习活动。以贵州为例,今年计划组织至少4000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就业工作绩效考核范围。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介绍,自2009年以来,已经有100多万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就业见习,其中多数通过见习实现了就业。

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就是为了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以辽宁省的数据为例,2013年,参加转岗和技能培训12840人,参加就业见习7820人,参加“三支一扶”就业服务计划102人,参加创业培训1890人。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全省首批27361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实名制就业率达93.7%。

那么,对毕业生而言,这些措施是否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他们对就业服务还有哪些期待?

2013届毕业生张琪,不仅担任过学生干部,还是省优秀毕业生,但毕业后一直未找到满意的工作。她回到家乡后,通过报到登记得知,当地人才服务中心正在组织高校毕业生走进企业,进行岗位对接。于是,她递交了简历,对接会后,凭借自身素质赢得企业的认可,被成功录取。

张琪说,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想找到特别满意的工作比较难,政府部门为我们提供形式多样的就业机会,这实在太重要了,可以帮我们积累一定经验,以后再找更好的工作。

“找个工作不难,但对本科生而言,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好找。”从毕业到现在,不到一年里,小浩已经换了两份工作,他坦言,“像我这样的情况,在同学中很普遍。如果政府部门能开发出更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岗位,提高推荐岗位的专业对口率,那么,就业促进计划肯定会让更多大学生受益。”

在王蕾看来,最大的期待就是加强对招聘企业诚信的监管。因为她在求职过程中,已经遭遇了好几次“不靠谱”的事情。她告诉记者,一次是投完简历之后半个月,打电话问询结果,竟然听到电话提示是空号;另一次是应聘文员职位,去了之后告知要做销售的工作,工资和待遇完全不是当时承诺的情况。

“在校期间,参加宣讲会或是校园招聘会,一般都有学校审核把关,感觉安全有保障。毕业后,到社会上参加招聘会,最担心的就是企业不诚信。”王蕾表示,对于非毕业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学生而言,还有另一个期待,就是希望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不能唯学历是瞻,在看重学历、证书等的同时,要更看重个人能力。

毕业了,如何才能不被“剩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种转型中的烦恼。”5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指出,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之中,产业结构跟高校毕业生需求产生阶段性的不匹配,高校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快于新产业提供的岗位数量的增长。

就高校待业者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鲍威曾做过专门研究,他发现,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将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但与发达国家相关研究中所发现的第三产业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正相关性趋势截然相反,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之间却呈现出负相关性。

鲍威说,这就意味着,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低端化,其吸纳的主要劳动力为劳动力成本和教育素质较低的农村流动人口,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并没有为吸纳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支撑。

信长星表示,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从全球视野而言,高校毕业生待业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衰退导致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各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率纷纷创历史新高。”鲍威指出,与传统失业群体相比,高校毕业生待业者由于缺乏系统的就业经历和社会生活阅历,心理耐挫折能力相对较弱,针对高学历者失业的现象,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黄敬宝指出,毕业生离校时未实现就业的原因极为复杂,涉及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和学生个人等诸多因素,各国也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说,很多国家针对市场需求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以增强其适用性;对在校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其树立理性的择业观念;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并提供完整的中介服务,促进大学生供求双方的顺利匹配。

张秋建表示,大学生就业涉及个人、高校、政府、中介组织、用人单位,五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解决就业问题。从政府角度而言,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提升就业帮扶举措的效度。

“比如说,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政府给企业提供补贴,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看重的不是钱而是合适的人。”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人?张秋建指出,一是要提高信息的充分度,实现信息匹配、共享,政府要加强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的建设;二是加强学生实践,除个人选择外,学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将实践环节往前提,加强实习实践的评估和反馈,而非“走过场”。

就加强创业服务,张秋建认为,不应该是某一环节,而是在创业过程中,链条式地帮扶,持续地关注、帮扶和发展。首先是加强创业评估,不仅要看大学生是否有意愿,还要评估其是否有能力;其次,加强项目信息发布和项目辅导,让创业毕业生更快成长。

从高校的角度而言,高校应关注离校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依照目前的体制机制,高校感觉“心有余,力不足”。据介绍,目前,高校各院系一般没有专门的人员做就业工作,主要是辅导员在做,但一个辅导员可能要带不同年级,每个年级在同一时间段遇到的问题不一样,确实无暇顾及离校毕业生。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教授认为,学校就业工作职能定位与运行机制需要改进与完善,就业工作应主动向学生离校后延伸,有意识地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职业发展、跟踪服务工作,建立动态台账。如果仅仅为了就业率,显然是短视行为,要将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学校就业工作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机制,这涉及职能、人员设定以及观念的转变。(记者万玉凤)

【链接】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人社发[2013]41号),自2013年7月份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前实现就业或参加到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就业准备活动中。

这一计划包括九大措施:实名登记、提供精细化职业指导、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服务、开展重点就业帮扶、组织就业见习、组织职业培训、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实名登记:打破基于户籍制度形成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允许毕业生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

提供精细化职业指导:通过应聘指导、模拟面试等方式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高求职能力。

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财政贴息、社会保险补贴、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政策。

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服务: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享受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

开展重点就业帮扶:针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各地出台了求职补贴发放的具体标准和程序,一些省还扩大了政策享受范围。

组织就业见习:积极动员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参与见习活动,确保有就业见习意愿的毕业生能够随时参加。

组织职业培训:人社部组织了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和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选择适宜的培训项目。

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选择相应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存档并享受免费服务。

加强劳动权益保护: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合法就业权益遭到侵害,可直接联系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实名登记制这一措施打破了以往基于户籍制度形成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允许毕业生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最大的亮点。这一重大突破,适应了高校毕业生流动性大的特点,突破了现行以户籍为主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