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各种“学霸”的传说盛行“江湖”。惊叹于他们“神一样的存在”,更激发我们一探“学霸是如何炼成的”。之所以成为“学霸”,自有不可忽视的天赋、基因使然,但,除此之外,他们还有许多“过人”之处。这里,我们走近红极网络的著名“学霸”,一起探究“学霸”为什么能成为“学霸”,我们能向他们学到什么?
“我没有异于常人的学习方法,可选的作业和项目,就尽量都去完成。提供的参考书目,尽量都去读。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再多读几本。”
在清华园南北贯通的主干道——学堂路上,从郁郁葱葱到秋叶飘零,一年四季道路两旁耸立的白杨树下不时更换着各种海报:或“学术新秀”或“特奖学生”或“科技创新”,吴佳俊就是这海报中的普通一员,但他又是网上“传说”的那般非比寻常。
两篇论文已发表于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并被邀请为论文审稿人;与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多名世界级教授合作;“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微软亚研院优秀成果奖”等重量级奖项数不胜数;以近满分的成绩连续三年第一;利用经济学双学位开展与计算机交叉的激励机制在肾脏交换网络中的运用;热爱社会实践和公益,从甘肃农村到瑞士、日本、中国香港都有他的足迹……
从计算机到交叉学科,从科学研究到社会工作,这位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大四本科生,简历在网上曝光后,关于他“学霸”“神一样存在”的“神话”风起云涌。
“其实我真的很普通,就和园子里的很多同学一样。”初见吴佳俊,这位面庞清秀、鼻梁高挺的92年小伙子就迫不及待地告诉记者,这也是和他接触中听到最多的一句。当被问及网上的各种“传说”时,并不过多关注社交网站的他只是羞涩一笑。
1月初,刚从美国交流归来的吴佳俊仍然像往常一样,骑着略微陈旧的自行车穿梭于清华园:听讲座、做实验、改论文。
没有异于常人的学习方法
2010年9月,年仅18岁的吴佳俊通过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保送至清华大学。
和吴佳俊一起经历过高中竞赛的蒋林浩时常回忆起他们的“战友”岁月:“当时我们学校专门指导信息学竞赛的老师离职了,新换的老师还不熟悉,大家几乎只能自学。佳俊就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学习、经常请高年级同学做指导,发起‘互相出题和讲解’的活动。最后我们寝室四个人三个都考来了清华。”
入校后,校内二次招生选拔使成绩优异的他进入了有着中国计算机人才“摇篮”之称的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在清华园,这个班级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姚班”,它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创办。然而,在这个通过层层筛选汇集的30余人的精英班级里,吴佳俊的开始并不顺利:“大一上学期的几门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一些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入门》等比较复杂,学起来有点吃力。”
吴佳俊又重拾起高中的学习方法,经常找班里的同学一起琢磨课业上的难题。“那时他经常忙到很晚,除了学习,还要花几个小时处理社团的事,有时候我们都睡了,他才回到宿舍。第二天起来,他已经离开了,几乎是‘晚二朝七’的节奏。”吴佳俊的室友杜超总会忍不住琢磨:“你究竟是如何在尽量少的睡眠下又保证不困的呢?”吴佳俊笑着回答:“人一天睡5个小时就够了,多了就是浪费时间。”
“其实,我也没有异于常人的学习方法,可能就是比要求的多做一点点,可选的作业和项目,就尽量都去完成;提供的参考书目,尽量都去读。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再多读几本。”在吴佳俊看来,课业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具体的知识点,更在于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在科研工作中的运用。
“科研之路漫漫,吾愿上下求索”
进入大二,吴佳俊开始了在“姚班”的科研探索之路。那年暑假,他申请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机会,就此打开了一片新的视野。
也正是这年起,吴佳俊开始了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两年多的合作。这段宝贵的经历使他领略到处于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交汇处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魅力:是否可以从静态的图片中去识别其他物体的动作。如仅从一张梅西踢足球的静态照片而不是整个视频就可获取动态信息?如何将这些方法更好地应用在物体识别和图像分割上?这些都成了他关注的重点。
此后,上课之余,他把大量时间“泡”在研究上,为了方便,实验室的沙发随便一蜷就是一晚。“过去几年,熬夜测试算法对他而言,几乎是家常便饭。甚至在特奖答辩结束当晚,他还马不停蹄地连续奋战两晚,完成了几篇论文的最后修改工作。”杜超说。
“佳俊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我们合作的时候我在清华而他在美国的实验室交流,我们只能通过Skype等方式交换意见。虽有12小时的时差,但我每一次有问题找他,几乎都能在网上第一时间联系到。他除了负责自己的,也不忘适时提醒其他人的工作。”吴佳俊的科研合作伙伴,和他同在“姚班”的汪一宁说。
正是对这些领域的专注,吴佳俊已有两篇论文,即《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物体聚类》和《互联网图片的中层概念学习》,刊发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会议——IEEE CVPR(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一个在领域内得到极高认可,甚至被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博士毕业标准的论文会议。
吴佳俊的研究成果很快得到学术界的认可,随后他先后接受了麻省理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普林斯顿的实验室访问邀请。这期间,他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向CVPR 2014提交了三篇论文,包含交互图像分割、大数据动作识别等主题。
谈及科研,他用了最朴素的两个字——“坚持”来概括:“无论我们想在哪一行取得一些成绩,都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我们想要放弃或退缩,但只有克服这些困难,才能迈上新的高度。”
同行的人比到达的地方更重要
“我很幸运自己能在‘姚班’和清华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当你看到这样一群有抱负的青年聚集在一起跃跃欲试的时候,是很难不热血沸腾的。”这是2013年10月,吴佳俊在清华大学特等奖学生答辩时讲到的一句话。
在吴佳俊眼中,自己所在第一集体“姚班”确实有这样的魔力:从清华到王府井怎么走路程最短?男女生如何选择约会对象成功率最高?在课堂上“悬赏”必胜客出题,90%的同学都能在激励下25分钟内解出。这就是“姚班”首席教授姚期智先生亲自上课时的情景。
正如姚期智先生所言:“一批优秀同龄人共同营造的竞争氛围,是一个能够发现兴趣、激发潜力的模式环境。”姚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清华这些学生完全不比世界其他国家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差,毕业生在国外已经获得相当大的名声。只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让他们由内而发对学术研究工作产生热情,这才是促成创新性学术成果的原动力。”
四年的大学时光,吴佳俊不仅专注于学业和科研,还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集体——清华大学“思源计划”,投身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
在这个每年从全校选拔36人的新生队伍里,他们秉承“饮水思源服务社会”的理念,每年暑假走西部,赴基地,做调研。
回首三年的“思源”生活,吴佳俊在总结中写道:“武威支教中,黄羊川镇土坯房中学生的求学环境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成都的高新企业考察让我看到国内既有广阔天地和蒸蒸日上的事业,又有热情的伙伴,我们绝没有退缩的理由。”
学习工作之余,宿舍也是吴佳俊和伙伴们“打”成一片的地方:一起说三国杀、侃大山、互相推荐交流好书……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如今已经大四的吴佳俊已向多所顶尖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提交了申请,在谈及未来时,吴佳俊腼腆一笑:“我想把做学问当成一生的理想。”
这个理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偶像”——姚期智先生。2004年,这个在美国生活30余年的科学家离开其任教的普林斯顿,回到清华园。针对国内基础学科教学,融合国际先进方法,为清华学生专门制定了二十几门全英文专业课程覆盖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并亲自执教其中的6门。
大学四年,姚先生每一次用平淡话语回首往事和学生交流时,他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理想主义风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吴佳俊:
“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发现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发现你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在哪里。”
“理想的事情是你找到一件事情你又有相当的能力,然后你又很有兴趣。如果一个人能满足这两点要求,并趁年轻努力工作,这个人就相当幸福了。”
“我所学的东西能有机会在我出生的中国生根,有条件在该领域为中国培养出世界级的研究人员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
“我其实就是想在计算机科学研究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希望能把这门在生活领域的改变带给普通人,让他们感知到科技带给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这些愿景,吴佳俊相信会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需要着急,“我们常说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花五十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些愿望,希望时间足够。”
链接
那些被追捧的学霸们
“门萨女神”张安琪
张安琪,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大四学生。21岁的她不仅是5篇SCI论文的第一作者、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老师,还是国际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俱乐部的会员,数次担任门萨入会测试主考官。从大二起,她便成为国家认证翻译、中国译协会员。
“学霸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
马冬晗,清华大学精仪系81班2008级本科生,她是精仪系学生会近年来第一位女主席。马冬昕,清华大学化学系89班2008级本科生,曾任清华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双胞胎姐妹马冬晗、马冬昕被网友称为“清华学霸”。姐妹俩在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公开答辩会的出色表现引发关注。
“学神”薛道路
薛道路,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大二起,在期末考试期间,薛道路自备讲义、自己出题,义务给同学们补课。同学们一致表示:“他划的重点肯定是重点,他说期末考啥一定就考啥。信道哥,不挂科!”他被同学们称为“学神”。
“情侣学霸”董宇阳、孙维维
“比赛终于结束了,最开心的不是得到了什么牌子什么名次,而是和你并肩站在了最后的领奖台上。”董宇阳、孙维维因双双获第45届国际化学奥赛金奖,并分别被保送至清华北大而被网友称为“情侣学霸”。
“土豪学霸”陈天翔
陈天翔,复旦大学历史系研二学生,热爱读书的他在学校宿舍藏书达8000册,2010年,他向学校申请了一间寝室来“装”书,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一个私人图书馆供全校学生借阅。
(本报记者晋浩天整理)
评论
我们为什么欣赏学霸
多年以前,我曾采访过几位在当年高考中成绩最好的高中毕业生。当时,他们被称为“高考状元”。他们大多思想活跃,待人礼貌,反应机敏,而且有体育、艺术方面的爱好。他们的老师介绍说,这些学生以及与他们平常交流最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同学,形成了一个团体,不管怎样考、考什么,成绩最好者总是出自这个团体。今天,这个团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称为“学霸”。
古今中外,对学霸的欣赏几乎是一致的。宋朝的司马光,“于学无所不通”,他写给帝王将相的教科书《资治通鉴》,被朱熹赞为“伟哉,书乎!自汉以来未始有也。”美国作家艾萨克森在《乔布斯传》首,不惜引用莎士比亚的名句“啊!光芒万丈的缪斯女神,你登上了无比辉煌的幻想的天堂!”以示对这位“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的赞美。如果说“世事洞明皆学问”,那么每一个行业就都有“学霸”,都有出类拔萃者脱颖而出。我们津津乐道科比、梅西、纳达尔在球场上的表演,为李安、汤姆·汉克斯、冯小刚鼓掌喝彩,阅读比尔盖茨、宗庆后的传记、报道,因为他们都是所属领域的佼佼者。所以,我们也欣赏学霸——那些在课堂上、考试中以及面对书本和一切习题时具有“最强大脑”的人。
1971年,美国耐克公司成立。此后7年,耐克像其他体育用品公司一样,用明星运动员的战绩神话来宣传自己的产品,但收效甚微。直到他们开始关注默默无闻的跑步者的故事,在广告中着力描写运动员单调平凡的训练生活,才最终打开了市场的大门。训练生活才是运动员的真实生活,才能最真切地反映运动员的精神世界,也最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学霸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曾亲见头发花白的文字工作者青灯古卷孜孜以求的专注,也见过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近一个小时“搓短球”的枯燥。黄仁宇先生自述,为了做一部书的准备工作,他历时两年半阅读《明实录》,“全书133册,又无索引可资利用”,其苦可知。去年以来,大众媒体所见“汉字听写大会”“最强大脑”等节目,展示出众多学霸的夺目风采,但他们不为人见的刻苦用心、超乎常人的执着努力和面对挫折时的坚持从容,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领略?学霸之可贵,正在于此。
有些人曾以“未见得成功”质疑学霸,甚至以“高分低能”否定学霸,此说大有漏洞,不值一驳。以阶段论,学霸如同运动员拿了金牌、农民收获了庄稼、商人签下一单生意一样,当然是成功了。从长远看,谁能断言自己永远拿金牌、年年获丰收呢?学霸未来的路与我们普通人一样,长远且未知,这也正是我们愿意与学霸同行的原因之一。至于“高分低能”,至少我未曾见。西方人说,上帝给他关上一扇门,还要为他打开一扇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门窗之别,人人都难例外。据说篮球场上大名鼎鼎的迈克尔·乔丹却不会游泳,苛求学霸“出得厅堂下得厨房”,恐怕是我们自己心理上有问题吧?(小 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