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新型城镇化,地市高职如何作为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农民学院组织农民大学生考察高效生态农业。杨健 摄
城镇与大中城市相比具有人才非优区特征,而地市高职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和基础人才供给等领域的高匹配性,很大程度上可实现与普通高校服务新型城镇化不同的错位服务,或者与之形成互补关系。日前,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主办,地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2013年地市高职教育论坛暨研究中心联席会议”在浙江湖州举行。与会代表围绕地市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等展开讨论,期待地市高职院校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雁
2011年是中国城镇化带有标志性的一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据预测,今后20年,中国城镇化率仍有可能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有1400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至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有可能达到今天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70%。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高质量的城镇化需要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紧密贴近新型城镇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而言,高职教育应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撑和培养适应城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013年5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地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随后湖州职院对全国585所地市高职院校服务城镇化的办学现状进行了相关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地市高职服务新型城镇化呈现几个显著特征:一是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也有别于城市化,体现为以县域城镇为主要载体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而地市高职位于地级市及以下地区,服务新型城镇化具有先天的地域优势。二是随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粗放型的农村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随之带来的是对新型职业农民与现代化农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三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已经成为地市高职服务新型城镇化的自觉责任和重要使命。
【现状】
地市高职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显著提升
此次调研把地市高职院校定位于,除设置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外的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高职院校。
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全国有1266所高职院校具有招生资格。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地市高职院校585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46.21%,其中公办487所、民办98所,国家示范(骨干)53所、省级示范347所。
地市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地市高职院校数量最多的为江苏和山东。从区域布局看,地市高职院校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西南、西北等地区地市高职院校相对较少。地市高职院校的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地市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办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超过1000万人。据本次调查,地市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达到435万人,其中高职在校生最多的学校已超过两万人,地市高职院校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空间。
地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新型城镇化需要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高职教育融入产业要素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地市高职院校经过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各省示范高职、央财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各省重点特色专业等项目的建设,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国地市高职院校专业点有1.5万余个,每校平均布点超过26个,专业布点前3位的是制造大类、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央财支持专业布点前3位的是制造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文化教育大类。
【分析】
不同类别高职院校围绕区域产业特色培养人才,多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地市高职院校类型结构主要有综合类、工科类、农林类等,其中综合类排第一,占42%。不同类别的高职院校围绕区域产业特色培养人才,在推动“四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工科类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工业化突出区域产业特点。城镇化建设需要强化新型工业化,而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撑。我国以工科为主的地市高职院校达170所,这类学校积极发挥地方优势,围绕区域产业设置和调整专业,服务区域产业的发展。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苏州工业园区外资企业的发展,开设电子产品质量检测、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20多个工科专业,为产业园区培养高技能人才,毕业生80%进入外资企业就业。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亚洲第一、世界前三商用车生产基地——车城十堰,依托雄厚的产业背景,沿着工业文化的足迹,在专业设置上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频共振、水乳交融,形成以制造类专业为主、服务类专业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开设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38个专业,服务汽车制造工业。
农林类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在地市高职院校中,农林类院校共有21所,开设农林牧渔专业的学校有166所,专业点总数543个,占专业点总数的3.5%。这些院校历史悠久,多有几十年中职农业学校背景,院校布局以地市为主,处于农业大省或农业产业园区,开设专业以农林牧渔为主,为服务农业现代化培养了大批农业高技能人才。如黑龙江省高职教育围绕农业大省发展和国家粮仓建设需要,全省7所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中有4所涉农类院校,其中3所位于地级城市,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农业大户。地处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农业产业示范区,开设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及应用、种子生产与经营等十余个纯农专业,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输送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农牧产业设置专业,开设近30个农林牧渔专业,建立了由国家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江苏省藏獒繁育中心等组成的省级现代畜牧科技园区,为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提供服务。
综合类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我国有综合类地市高职院校246所,占地市高职院校总数的42.05%。综合类地市高职院校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突出专业设置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服务面向的综合性,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多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最大的地市高职院校之一,开设了集农、工、商、医、师范等在内的79个专业,2013年全日制在校高职学生达到2.4万人,年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4万余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探索高职教育、开放教育、农民教育、社区教育“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2013年在校全日制高职学生8500余人,开放教育学历生4500余人,面向城镇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达1.2万余人次,服务“三农”在校农民大学生1618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余人次,开展以提高农民融入城市素质的惠及民生的社区教育,受益达到数万人,初步实现了多教统筹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地市高职功能定位。
【建议】
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新课题,需要示范引领,人才培养向服务地方转型
发挥示范地市高职的引领作用,建立服务新型城镇化示范点。我国已有一批国家示范(骨干)和省级示范地市高职院校,他们虽然在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尚未形成系统的经验,诸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高职院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镇化建设中三产专业如何为一产、二产服务,城镇化建设中新市民素质技能提升等,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出台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建立若干个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点,带动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引导地市高职院校的战略转型,提升服务新型城镇化水平。①人才培养向高层次转型。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分析,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鉴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较为单一,显然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速相关政策的出台,逐步引导优秀地市高职院校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型,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②人才培养向服务地方转型。从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分析,大多数高职面向服务地方,据浙江省教科院2012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浙江省大多数地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普通地级市、县级市、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平均数。因此,地市高职院校无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面向,还是毕业生的就业教育,都应有服务地方的鲜明定位。③办学类型向多元化转型。从高等职业教育多教统筹发展分析,部分省份高职院校“生源荒”的信号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拓宽职业教育面向,多元化办学,多教统筹发展,诸如中高职衔接办学、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养等应是高职院校转型的主要方向,也是服务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加大民办地市高职的政策支持,促进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有98所民办高职院校位于地级及以下城市,这些民办高职院校应是服务新型城镇化的补充。从现状分析,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政府投入少、政策享受少、生源数量少,其办学经费主要靠举办方或投资者投入和学生学费收入,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等不能享受,生源数量历年招生得不到保障,学校办学水平、质量难以提高,等等。因此,在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部门要统筹地市高职的均衡发展,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入高职院校公平竞争机制,落实国家关于企业负担职工教育培训成本、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政策,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作者系地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专家观点】
探寻符合实际的发展对策
■马陆亭
当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迫切需要关注。
主要原因有:第一,数量多。在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高校的布局已由集中走向分散,地方高校的数量迅猛增长。目前,高职院校已占据整个高等学校数量的半壁江山,而以地级市财政为主支持的职业技术学院数又占着整个高职院校的半壁江山。第二,任务重。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因此作为当地教育和文化中心的高等学府责无旁贷。现代化建设需要技术人才,新型城镇化需要文化底蕴,城乡和谐发展需要生态文明,而学校是知识、人才、创新、思想、文化之源。第三,接地气。地方高职院校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结合最为紧密,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也最具有市场活力,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可轻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激发发展的活力并构筑保障活力的体制环境。
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地方高职院校的广泛参与。如大部分中小城市面对的是有序放开或全面放开的人口政策,还需要吸纳城市人口以增强发展的活力;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需要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五位一体”;城市群建设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每个城镇活力的重点不是成为巨人而是有效协同。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
但是,地方高职院校固有的一些特点却使其发展方向遭受着业界的质疑,不像那些行业、产业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学院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首肯。如面对着地方广泛的需求,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具有综合性特征,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共存、实用技术技能需求与百姓对高级学位的需求并存。还有,属地管理致使人为因素增多,生源偏于单一对创新思维培养不利,同时人才流失也时时会困扰着它们。这些特点容易降低其办学的专业化程度,而非专业化会让人感到没水平。现行的管理体制又使得它们与省级政府直接管理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处于发展的弱势地位,面临着更多的困惑。这些特点其实更接近于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加强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规律的研究,探寻符合实际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切实从人才需求特点思考学校的办学模式,满足地方的发展要求;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城市群功能定位,先服务后引领;着力把自己打造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教育中心,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聚集人才和激发活力的作用;积极扶持地方特色专业发展,增强学校和地方的结合力;适当增加外部生源比例,促进文化交流、思维碰撞和人口活力;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多方协商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寻求共识及最广泛的支持;探询地方行政管理学校的边界,在充分发挥地方参与学校事务责任和积极性的同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院校观点】
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祝木伟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
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我国,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60%以上都来自农村,高职院校在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就业质量提高,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品位、层次和承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为地方经济和行业服务的特点,只要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以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就一定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一定能为地方城镇化发展贡献力量。
近几年,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适应性,不断加大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的力度,为徐州及江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探索出一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高职院校大有可为。在具体实践中,应该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不断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调整、教育观念、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省情、市情做文章,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与预测,紧密服务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者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
■高武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用工需求,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等等。对于地市高职院校来说,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目前,高职教育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需解决。①高职教育输送的人才地域分布不均,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推进。②高职专业设置与城镇化所需的产业发展不适应,包括专业设置趋同、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强等。③高职教育面向在职人员升学的“立交桥”仍不通畅。④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满意度仍有差距,主要原因包括,具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重偏小,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适应性不强;实践教学薄弱;校企深度合作不足等。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专业设置必须主动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走特色发展之路。同时,把政校行企互惠共赢的合作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渗透到教育教学运行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与管理机制,促进政行企校互惠共赢合作的深入开展。
走进工业园区,实施校区联动,服务区内企业;走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实施校政、校行联动,服务行业发展;走进县域,实施校县联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实现了多方互惠共赢的局面。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政府更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地方高职院校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系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