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应对全球变暖需要教育等多方面行动-中国教育

首页 > 

高教

 > 秦大河:应对全球变暖...

秦大河:应对全球变暖需要教育等多方面行动-中国教育(图)

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多方面行动

——访2013年度沃尔沃环境奖得主、中国科学家秦大河秦大河:应对全球变暖需要教育等多方面行动-中国教育1

图为秦大河院士 资料图片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1月26日电(记者 付一鸣 和苗)“最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不该再有争议了。”中国科学家秦大河26日在斯德哥尔摩获颁2013年沃尔沃环境奖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他认为应对全球变暖需要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行动。

秦大河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地理学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他还是研究冰冻圈科学及其影响的著名专家。

在气候变化领域,秦大河认为中国有潜力为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他说:“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目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较高,因此留下了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在绿色技术方面取得进展,“能够用同样的能量去创造目前国内生产总值3至5倍的产能,所以潜力还是很大的”。

秦大河说,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改变国内生产总值的考核方式,即将能源和资源的因素也考虑在内。应对气候变化要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能耗,实际上也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符合。

此外,秦大河认为教育也是提升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例如,‘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报告发布后,被一些发达国家用作高等教育的教材,因此学生们就可以在世界科学最前沿受到相关教育。”他说,中国一些大学也正按照这个思路去做,“将气候变化的科学结论和学界的真知灼见告知青少年、列入高校教材,才能使保护环境的观念深深扎根在年青一代的心中,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他说:“中国处于发展阶段,无论是气候变化科学还是其他科学的研究,整体来说,中国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气候变化的研究领域,大批年轻人正在成长,他们将来的潜力很大。”

谈及此次自己到瑞典领奖的感言,秦大河强调说,他是代表研究的领域获得了沃尔沃环境奖,获奖是对其团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的认可。他希望此次获奖能够鼓励中国的青年科学家们,促进他们成长,今后在气候变化等领域为全世界作出更多贡献。

秦大河表示,今后仍将专注于冰冻圈科学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他说:“冰冻圈科学以前是很小的学科,现在正在成长,它在气候变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此外,中国西部要发展,中国水资源短缺,这些都和冰冻圈科学的研究息息相关。”

他说,将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科学体系,这里面还可以做很多工作。今后将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一起,既埋头苦干,又积极开放,同时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力争把工作做好。

推荐内容>>中国科学家秦大河获颁沃尔沃环境奖

【人物介绍】

秦大河博士是世界著名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前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

一、冰冻圈与气候研究成绩卓著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或主持南、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他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雪层的“变质”过程,从定量分析入手,总结出了雪到冰川冰演化过程的地域分异规律;他对南极冰盖表层雪内的物理、化学过程与气候环境记录之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关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分布规律与温度的关系、水汽和多种杂质来源与输送路径的研究结果,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对南极冰雪表层最广泛、最全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使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跃登国际先进行列;他率先在中国西部开展雪冰现代过程和雪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验观测研究,论证了中国山地冰芯中气候环境指标的适用性;他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变化、环境变迁和冰芯综合研究,主持编纂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揭示了地球最高海拔地区近/现代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他创办了中国气候与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冰冻圈动态过程及其对气候、水文和生态的影响机理与适应对策研究”项目,把冰冻圈变化的影响聚焦在水资源、生态和气候三大方面,为高亚洲冰冻圈作用区相关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积累,为中国及周边国家水资源持续利用、寒旱区生态保护与治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

秦大河院士作为国际冰冻圈科学与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著名学者,在许多相关国际组织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广泛影响力。他为许多国际科学计划如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ITASE)计划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成功组织IPCC科学评估,推动中国和国际气候变化研究

秦大河长期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2002-2008),他成功组织了IPCC科学评估活动,大力支持和推荐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该项工作在努力构建和传播有关人类活动影响了气候重要科学结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为人类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主持《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研究,发起创办了“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和《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科学期刊,为促进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工作不断进步,为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为中国气象事业和国际气象合作做出重要贡献

秦大河博士在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近7年间,坚持面向国家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提出并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与人才强局三大战略;他主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凝练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为中国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推动《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制订下发并认真落实,大力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积极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有力地推进了气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气象部门的影响和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积极倡导学科交叉渗透,推动部门合作,率先实行科学数据共享,得到了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欢迎。

秦大河博士高度重视气象国际合作,积极参与WMO的各项计划和活动,特别重视发展中国家关心的教育和培训计划、技术合作计划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气象部门的双边合作。在此期间,作为WMO执行理事会南极气象工作组组长、EC技术合作专家咨询组、EC气候和环境咨询组以及WMO审计委员会成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气候与冰冻圈计划(CliC)科学指导组成员、WMO/ICSU 2007-2008国际极地年联合委员会委员、WMO国际极地年2007-2008跨委员会工作组主席,他认真履行职责,为国际气象事业发展和国际气象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