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力争上游”的诱因,是教育的等级化以及就业中的“学历社会”问题,这和普通高考中的“名校情结”没有什么两样。随着招生名额年年增多,除了少数名校,报考人数却没有相应的增加。以法律硕士为例,过线率低、计划名额招不满,最后只好通过调剂来填补空缺的现象,已经在不少高校的专硕招生中出现。在招生需求年年增加,生源质量却下滑、过线率不佳的现状下,一些非名校的专业硕士已经逐渐沦为“备胎”,大部分名额都要靠调剂才能录满。
有论者称,在近年来的考研中,存在两种“备胎”现象——非名校是名校的“备胎”,专业硕士是学术硕士的“备胎”,组合起来,非名校的专业硕士几乎就是“备胎”的“备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考研追逐学校的“名气”,获得更高、更好的“学历身份”,而非关注究竟能学到什么有关。这也暴露出目前研究生招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客观而言,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存在比较大的办学实力、质量差异。作为非义务性质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每所学校应该以办学特色吸引学生。但遗憾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不鲜明,学生于是更关注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会争相报考名校,而不会关注非名校。
这种情况在专业硕士招生中也明显存在。我国近年来推进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加大了发展专业硕士的力度,可是,专业硕士的吸引力并没有增强,原因在于,与学术硕士相比,有的学校的专业硕士并没有形成鲜明的培养特色,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相比,除学制、学费、名称和地位不同,没有什么实质不同。为此,在不少人心目中,专业硕士是考不上学术硕士,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成为“备胎”也就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考研的目的是考上一所更好的学校,摆脱本科学校不太好的“名声”。在有的二本、三本院校,考研是“第二次高考”,学生一进校,就被鼓励考研,以此作为学生的出路。很显然,对于这部分学校来说,第一位的选择必然是考名校,如果只考进一般学校,价值就大打折扣。在考研中,很容易观察到这么一种追求“上升”的趋势,985高校学生考更好的985名校,211高校学生报考985高校,非211高校学生报考985、211院校。
这背后的原因是高校在教育、就业中的地位并不平等。上述追求“上升”的趋势,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我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各具特色,平等竞争。考生“力争上游”的诱因,是教育的等级化以及就业中的“学历社会”问题,这和普通高考中的“名校情结”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由于高考没有实行像考研只填两个志愿的录取制度,而实行按批次集中录取,才没有出现更多的院校调剂问题。
要治理考研中的“备胎”现象,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和招生录取制度改革。首先,教育部门要为每所学校创造平等的发展环境,尽力消除学校的等级身份和就业中学历、学校歧视,985、211院校在就业中的“学历优势”,对整体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严重的障碍。
其次,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只有学校自主办学,才有利于学校形成自身的特色,并以特色吸引学生报考。在国外研究生入学申请中,重视专业的选择,超过了对学校的选择,但在我国,考生们对“认名牌学校,却不认非名校里的名牌专业”心照不宣。
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自主招生体系。在考研中,可以尝试一名学生同时申请若干所大学,拿到若干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这样,非名校就可能在自主招生中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专业特色优势,并用更好的教育服务,比如用奖学金吸引考生。事实上,这种学生自由选择的制度,也是促进学校良性竞争,办出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基本教育制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