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参加人数
致高考
创新工厂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
有人说:高考是人生转折点。我把这句话改为:高考只是人生表面上的转折点。真正转折点应该是你每天每个小时都在积累的东西。
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谌洪果:
做好眼下的事。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更重要是在于过程。不管未来是什么,我们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下去。
影评:高考不是全部
高考究竟是什么?其实,它决定不了全部的人生。大学究竟是什么?其实,它能给你的更多是一段经历。无论结果如何,人生照样可以很精彩,这应该成为考生、家庭和社会的共识。
昨日下午5时许,“百度高考吧”网友“豆浆再一次归来”发帖说,“NBA总决赛明天就要开始了,也许这是超级巨星麦迪唯一一次的总决赛。为了看比赛,我决定放弃高考。高考年年有,冠军就这一次。明年,我还会回来的。”
这个帖子旋即引起热议。尽管真假难证,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考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变化。
“高考成功”只是一个良好的祝愿,总会有人没能考上,怎么办?其实,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高考说白了,也不过就是一场考试。对孩子来说,人生之路还长着呢。也许,重视而不视为唯一,才是对待高考的正确方式。
很长时间高考是独木桥
“学的是金融,干的是销售。呵呵,生活或许本来就是这样的。”28岁的小姚有些无奈地说着。
小姚是铜川耀州区陈家山人,2002年参加高考,在西安上了大学,毕业后就在这里工作。昨日上午,他乘坐205路公交车外出办事,一听邻座两个30来岁的小伙是铜川口音,于是就递上名片,聊了起来。乡党是30来岁的小黄和同学小白,1996年高考,进入西安的一所大学读书,毕业后去过上海、海南闯世界,后来又回到西安就业。
小姚高考那年共有510万人,录取了320万,录取率63%,有190万人落榜。小黄高考那年落榜者144万,参加者241万,录取率更低,只有40%。
高考恢复之初1977年的录取率,更是惨不忍睹——4.8%,参加者570万,落榜543万,只有27万人成了幸运儿。
“很长一段时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这根独木桥上拥挤、厮杀过的小姚、小黄、小白,都有切肤体会。
大学不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那么,当年拼尽全力闯过独木桥的高考成功者,就真的成功了吗?
2002年陕西省理科状元史方舟当年考中北京大学金融专业,取得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后来又到美国读了经济学博士。当年他在北大参加了一个社团,成员是全部来自各地的高考状元和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史方舟在此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人,也看到了很多以前在报纸上才能见到的真正“高分低能”的人——他们的高考是成功的,但他们的未来并非如此,后来有人研究生没考上,有人找工作受挫,一蹶不振。
史方舟为此很感慨,他感谢父母给了他一个正确的态度。“他们从来没有说过,你考上大学了,就怎样怎样。自己想前进,哪里都不是终点。”
可惜,如今社会上某种变异的主流观念是,考上大学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考上大学就会如何如何。史方舟的态度是,高考、大学不过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小站。这一点,考生要明白,而家长、社会也得明白。
上中专学汽修如今月薪7000
几天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2013年将有912万考生参加高考。高考报名人数已连续5年下降。
这组数字或许能透露出人们对高考的一种心态,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面对录取率不断提高的高考,不少人却选择了弃考,转向就读中专、高职等,以期将来好找工作。
21岁的旬阳小伙陈宏力当年就没有参加高考,而是上了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班。
小陈是旬阳吕河镇二佛寺村人,虽说学习成绩还不错,但由于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好,“就算考上大学,学费也是个难题,再说将来就业还不好说。”
2008年,小陈从汽车维修班毕业,到上海大众公司工作,如今已成骨干技术员,月工资七千多元。对于一个曾经的山里人来说,他今年准备在上海买房,把父母从老家接来。
他,并没有参加高考,人生照样很精彩。
调查
仅2%学生认为上大学浪费时间
到底要不要上大学?记者近日在网络上对100名大学生和100名已毕业人士进行了问卷调查。
100名在校大学生中,有98%的人认为上大学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大学是个小社会,比中学更加开放,能学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法,是通往社会的桥梁;学习方面,除了专业课知识,还可以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毕业以后,仍然可以自主学习,掌握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些观点在对100名已毕业人士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他们回首大学生活时,一个共同的观点是,“没有大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只有2%的大学生认为,4年的大学时光有些浪费,其实大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工作和社会中的比较少,还不如早早步入社会更直接些。
大学究竟什么样?听听学生怎么说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同样可以用来形容对大学的感受。大学究竟什么样?本报记者在高考前走访了西安和国内一些大学,希望呈献给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考生一个关于大学的初步印象。
空余时间多得无所适从
为了探寻大学的氛围,记者日前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园。来自江西的陈诚,是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大一学生。他没有参加过高考,是被直接保送进来。保送生在北大占据了相当一部分。高考前,他已经畅想着大学校园,应该是自由开放的,不需要整天上自习。“来了之后,发现空余时间很多,会让你无所适从,幸好有很多作业要做,不然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打魔兽上了。”
大学里学习主要靠自觉
王媛,是北京大学一名研二学生。六年前,她从老家四川考进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就读国际经济专业。两年前,她本科毕业后考研来到了北京大学。
“高考后,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幻想去图书馆纵览古今,和德高望重的导师一起做学术交流。”但现实并非如此,来到大学后,老师一个比一个忙,在校外做项目的时间超过学术交流的时间。大多的时间学习都需要靠自觉,而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同学也很少,大多都早早地进入社会提前熏陶。
每天都会结识不同的人
来自山西的大二学生张伟,考进北大时是众星捧月的状元,而如今他的成绩在班上也仅算中档。“我就喜欢与强者竞争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我高考时对大学最大的幻想。”张伟说,高中时和社会接触很少,上了大学,朋友圈扩大了很多,每天都会结识不同的人,这些人说过的每句话都会对自己有所启发,一句话概括:大学就是小社会。
要将失望转换成自学动力
黄芳高考分数不理想,被调剂到了渭南师范学院。她的梦想是编导,很显然,这所师范类的学校令她失望。上大一的黄芳最近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从视频软件到影视导演和电影制作的教程书,黄芳开始漫长的自学实践阶段。“每周课很少,与其浪费时间悠闲,不如多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还能多条出路。”她认为,自己通过努力就可以拉近和梦想之间的距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