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高校毕业生曾经包分配 如今就业难

首页 > 

考研

 > 盘点:高校毕业生曾经...

盘点:高校毕业生曾经包分配 如今就业难

怀着青涩与欣喜走进校园,带着期待或迷茫迈入社会。毕业季里,除了离愁别绪,“将往何处去”萦绕在每位毕业生的心头。从国家“大包大揽”分配,到完全放开自主择业,大学生在拥有高度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1985

到哪儿一说是大学生

人家看你的眼神都发光

上世纪80年代,高考的录取率低,被录取的学生凤毛麟角。朱松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高中班里有53位同学,人人都刻苦,人人都努力,但如他一般幸运的,只有7个人。“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能上大学,我们班已经算考上多的了,真的就是"跳龙门"啊!”已50岁的朱松语气里有抑制不住的自豪,“我很幸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1985年,朱松毕业。那时考上大学,未来在何地做什么,均以国家需求为原则。工作全部是学校统一分配,不征求学生意见。当时的国家教委直属院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面向全国分配;部委主管院校,毕业生由各部委在本系统、本行业内分配;省属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负责面向本地区分配。“毕业分配时,从校长到班级辅导员要给毕业生做思想工作。成绩好的,分配得好些,去北京、部委这些地方。稍差的就是偏远、小的地方。实在不愿接受分配或分配不下去的,学校会把档案和人事关系转回生源地,由生源地组织二次分配。”朱松被分配到了鞍钢,“大学生真是宝贵啊,到哪儿一说你是大学生,人家看你的眼神都发光。”

1994

招聘信息少纯粹是“瞎碰”

1993年,“统招统分”取消,建立相应的奖学金、贷学金以及专项奖学金制度,学生上大学需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改革,成为毕业分配改革的分水岭。

方勇在1994年硕士毕业时,已经是自主择业在先了。“找好了工作,学校就派遣。实在最后自己没有找到,学校才分配。”但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先找到满意的地方,因为彼时毕业分配已经不太靠谱了。“学校就像一桶水泼出去,一般是把你分回原籍,但不落实到具体单位。比如学校分到武汉市教委,他们可能继续分到武昌区教委,再往下分到哪个单位哪个学校?就不好说了。”

还有一种分配叫做“指令性计划”,多半是在大家看来不太好的偏远单位,想要某个专业某个籍贯的学生,名额落到某个学校上,就有个学生“倒霉”了。

当时方勇觉得广州、深圳那边收入高,毕业之前曾经自己跑去找工作,却没有找到。“招聘信息太少,纯粹是瞎碰。比如我觉得哪个单位不错,就跟门卫说是来求职的,把我放进去了。到人事处,人家会说把材料先留下,我们看看,但也不知道这个单位到底招不招人。”

“碰”了一大圈,方勇才跟湖北日报有了口头上的约定。但毕业前学校组织了一次“供需见面会”,一家北京的事业单位来招人,看中了他,也没有考试就录用了。从武汉来到北京,方勇一直在那家事业单位工作到现在。

2001

考研和出国刚刚出现

公务员考试还不太流行

1997年,高校开始扩招。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1999年,高考由“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演变成相对轻松的1比1对决;而到了2002年,普通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中国高等教育自此开始逐渐步入大众化。

幸运的是,对于2001年毕业的陈峰而言,还算停留在“好时候”。当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一百多万,虽然已经远远多于过去了,但压力还没有那么明显。“不少单位甚至直接跑到学校、跑到宿舍招人。一旦遇上人才,单位领导还有可能当场提出福利分房等优惠条件。”所以,关于未来,陈峰和他的同学们并没有太多的焦虑,工作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用不着自己去着急。除了参加工作,陈峰身边渐渐出现了考研和出国的同学,“加起来总共占到三分之一左右。”

也有人选择去考公务员那一年国家公务员总共招录4500人,参考人数为32904人,比例在7.3比1。而在去年,这一比例则达到53比1。“当时大家觉得公务员赚不到多少钱,除了一些特别好的单位,其实是没有太大吸引力的。有人考,但还没有成为一种风气。”

2013

大学生光环褪去

北上广签约率只有二三成

新世纪以来,高校进一步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迅速攀升,毫无压力的“美好时代”一去不返。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今年,预计699万……“再创新高”、“史上最多”、“就业形势严峻”等词汇年复一年出现在各类新闻中。

有媒体报道,2013年北京毕业生就业推进工作会上传出消息,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其中研究生36.59%,本科生26.6%,专科生16.84%。上海、广东等地,也只有二三成。

现实的严峻却仍未影响“90后”追求自我的意愿,张旭去年在大家艳羡的目光中进了一家银行,但不到半年,他便选择了裸辞。“之前找工作时没想太多,真正做了才发现自己不适合。”

突发奇想拍摄的微电影,已经改变了张旭的生活。这部原本只图自娱自乐的微电影在学校公映后,迅速受到许多同龄人的关注。虽然没有专门的公关宣传团队,但在优酷等平台上共享后,点击次数已经突破十万。经过一番考虑,张旭决定继续在微电影的道路上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