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昨天结束。根据“腾讯-麦可思”最新发布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意向分析,他们计划国内读研的最主要原因是就业前景好和想去更好的大学,仅有9%的学生考研是为了做学术研究。专家认为,如果学生抱着这样的思想去读研,将难有一流的研究成果。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的考生放弃考科学硕士学位,选择报考专业硕士学位。
调查:34%学生冲着就业去考研
调查显示,201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计划国内读研的比例最高的专业门类为理学(13.0%),其后依次为医学(11.5%)和农学(11.4%)。分析认为,理学专业属于基础学科,很多对口的岗位带有科研或教学性质,通常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其读研比例相对较高。医学专业由于其所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往往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较高,因此,医学专业通常有本硕连读、甚至本硕博连读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选择在国内读研的第一理由是“就业前景好”(34%),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学”(29%)等。而“想做学术研究”的比例只占9%,可见学生选择读研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就业的目的,希望通过读研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提高自身的名校学历认知度。
而对2011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毕业于“211”院校并且读研的学生,和“非211”院校的毕业生相比,选择读研的理由的差异主要在于,“211”院校的毕业生更多的是为“职业发展需要”而读研,而“非211”院校的毕业生则更多是由于“想去更好的大学”而读研,这是因为“211”院校毕业生所在学校本身声誉较高,而更多的“非211”院校毕业生期待通过读研实现就读学校品牌的提升。
观点:全部心思为就业难出成果
记者采访中发现,就业压力增大、招工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是大学生纷纷考研的重要原因。对一些大学生来说,考研首先意味着可以晚几年就业。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想通过考研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今年,报考上海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创新高地达到12万,比去年的10.8万人增加了一成多。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几年考研报考人数都在持续上升,2010年全国报名人数140万人,2011年达到151万,2012年继续上涨,达到165.6万,今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攀至180万人左右,再创历史新高。
对此现象,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专门在实名博客中撰写了《公考研考连年攀高之忧》的文章。他指出,大学生拥堵考研,为了就业当然不错,但如果全部心思或更多的动机仅仅是为了就业,则令人忧之。研究生主要的目标和方向是培养研究性人才,如果仅从就业出发,减弱或忽视研究生的研究特质,恐怕很难有一流的研究成果。总之,目标的确定与方向的定位非常重要,不能说与就业无关,但也不能通篇充斥就业思想。
趋势:报考专业硕士者越来越多
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为了将来就业考虑,专业硕士学位受宠程度增加。以复旦大学为例,今年的报考总数15137人,较去年增加388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在15137名考生中,考专业学位6743人、报考科学学位8394人;上海考点6017名考生中,报考专业学位3493人、报考科学学位2524人。考专业学位学生已经逐渐“逼近”科学学位生。
吴宏翔表示,虽然复旦近三年来的考生人数在上涨,但是可以发现,报考学术型硕士学位的考生人数略有下降,而报考专业硕士学位的考生人数在快速上升。甚至有不少考生放弃免费的科学学位,转报需自己交纳学费的专业学位。吴宏翔分析认为,专业硕士学制短,一般为两年,比科学学位通常少一年,考生从就业考虑,也纷纷选择了应用性强、学制更短的专业学位。
专业硕士学位报考吃香还可从考生人数上可见一斑。以复旦大学金融专业硕士为例,只有29个招生名额,但是网上报名人数达到了1815人,报考比达到约53:1。复旦的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100多个招生计划,有近1500人网上报名。
“这一趋势符合教育部的导向,即未来全国学术型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比例要达到1比1。从现在来看,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吴宏翔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