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近期发生的故事。25岁的博士生小萧(化名)是中国科学院程教授的得意门生,有一张令人羡慕的成绩单,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期刊论文,并得到来自英国和瑞典的博士后邀请。但最近,小萧却放弃科研,去一所中学当老师。“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我已经厌恶科研了。当我决定退出科研时,心里无比轻松。”对此,程教授痛心疾首:“我真的很后悔,我一直把他当成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总是像父母亲一样强行安排他的一切,很少了解和尊重他的意愿。也许是我的‘快马重鞭’让他失去了对科研的兴趣。”
一个才华横溢的听话好孩子,一个父母般的恩师,却一起败给了“兴趣”。这个故事从反面再次诠释了那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事实上,对孩子而言,一旦对某个事物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引发创新创造的动力。爱迪生、牛顿、毕加索、比尔·盖茨……概莫如此。反思我们的教育,却时常置兴趣于不顾,虽然让孩子“赢”在了所谓的起跑线上,但最终却输在了终点线上。
不是吗?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一边心疼孩子压力大、掐着表想方设法让孩子多睡会儿;一边狠狠心把孩子从热被窝中拎出来,忙不迭送进各式各样的“特长班”、“辅导班”,抑或是“兴趣班”。但孩子的兴趣或许是在看蚂蚁打架、听鸟儿歌唱、捏泥人、捉迷藏……而这些兴趣完全有可能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
不是吗?那些“压力山大”的学生们,一边把习题精讲、模拟试卷、教学材料奉若宝典,日日读、夜夜看,貌似兴趣盎然;一边在高考结束后,将这些资料全部撕碎从楼上扔下来,仿佛不这样不足以畅怀。
不是吗?那些兢兢业业的老师们,一边想用课外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一边不得不划重点、背考点,用“等考上大学,想怎么玩怎么玩”来激励学生。因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能让学生考出高分,对谁都没法交代。
“听话”,这个家长的口头禅,本来是想让孩子学习大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却不知不觉成了评判“是不是好孩子”的标准。于是乎,克制自己的兴趣,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成了许多“好孩子”的选择。“听话”之中,孩子的发现力、创造力、探索精神……也都十分“听话”地远离了孩子。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故事中的小萧再一次做了注解。导师慈父般地关心他的课题、论文、外语……但唯独没有真正关心他的兴趣。结果,一个已经迈进科技殿堂一只脚的年轻人,或许就此被兴趣给“秒杀”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兴趣真的是“金不换”!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的内容。到底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内涵或许很多,但顺从孩子天性,注重孩子兴趣,并从兴趣入手,培养教育孩子全面发展,是应有之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