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有效性分析是2010年以来各级申论考试已绝迹之题型。此类题型破解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理解对策的“有效性”,换句话说,什么的对策才是有效的对策。我认为,所谓对策的有效性分析的要求考生对考题已经提出的对策进行有效性分析,即从对策的评价标准: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是否符合常识来判断。
针对性,即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如果提出的对策和问题没关系或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就属于没有针对性。
可行性或可操作性,即所提出的对策能实现,可以实施;而不能是显然不可能实现,不可能实施的对策。
符合身份,即所提出的对策在考题所设定的本机关、本部门职权范围内。
符合常识,所提出的对策符合生活常识、机关工作常识,不能是荒谬的。
二、真题详解
以2009年国考地市级第二题第二问:
“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11. 今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为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92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2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年城镇居民低收入户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计,为11541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2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6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亿元,远远低于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元,也仅需支出200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因补贴低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解析:本题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
结合给定资料11,我们看出,资料中网友的观点对于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是有一定道理的,它符合了提出对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但是其观点的根据却不符合常识,网友的观点属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典型!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权宜之计!因为,联系对比熟悉的同类问题: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食品行业价格的普遍上涨,甚至影响了CPI指数。国务院迅速出台了促进生猪养殖的相关政策,稳定住了生猪价格。还有大蒜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家试想,区区的大蒜价格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粮食价格上涨,肯定“牵一发,动全身”。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全面的把握Z先生的观点。(在给定材料9中)Z先生明确指出:有关部门解决好粮价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要想法设法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种田补贴,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价格。Z先生代表的国家粮食局,是我国主管粮食问题的最高行政机关,这里指定的政策肯定不会错。Z先生的观点显然更符合提对策的总体要求。把握住这一点,问题就好回答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