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首页 > 

公务员

 > 湖北

 > 2011年湖北省政府...

2011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0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湖北省人民政府代省长 王国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是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综合实力显著跃升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在2005年6520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15806亿元,五年增长1.42倍,实现了年增长由一千亿到两千亿的跨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从中等收入偏下阶段进入中等收入偏上阶段。财政总收入从728亿元增加到1919亿元,年均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1.9%。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18万亿元和1.46万亿元,增长超过1.5倍。

这五年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二三产业比重由83.4%提高到86.4%,粮食实现连续7年增产,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保持20%以上的速度,七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1700亿元,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八位。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和增长贡献率接近6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控制目标。

这五年是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总体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的五年。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实质性进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改革创新试点获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启动,构成了事关长远、覆盖全省的“两圈一带”总体发展战略和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的五年。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达到10803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5年的投资总和;“十一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9.6%。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后续规划开始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全国第一条特高压电力通道建成运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673公里,居全国第六位,各市州实现高速通达;铁路总运营里程达到3300公里,湖北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天河机场年客流量突破千万人次;武汉新港成为亿吨大港。湖北正在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0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831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3.5%。新增城镇就业352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244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严重自然灾害挑战中,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一是抢抓机遇扩大投资,实现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计划目标、超全国增幅。2010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3.1%,占全省投资总额的53.2%,争取中央投资占当年中央投资总规模的5%以上。

二是挖掘消费需求潜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9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三是努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新增高速公路2024公里,“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武广高铁、合武专线、武九快速相继建成运营;长江航道、船舶、港口建设顺利推进。能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电力装机(不含三峡工程)1325万千瓦,增长75%;建成兰—郑—长成品油管线、西气东输二线和川气东送天然气管线。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坚持一手抓壮大规模,一手抓调整结构,始终把调整优化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制定并落实全省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千亿元产业发展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其中汽车产业超过3千亿元,钢铁、石化、食品、装备制造产业超过2千亿元,电子信息、纺织产业超过千亿元。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26家。制定出台支持政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8%,工业实现利润和税金年均分别递增29.2%和22.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工作全面推进;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2倍;旅游业年总收入超过1400亿元,年均增长25.3%;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年均增长27%。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彻底取消农业税等税费,为农民减负32亿元。全省涉农专项资金五年支出达到2620亿元,其中四项直补资金192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达到2316万吨,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居全国第一。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产值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达到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4000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65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60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任务,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41万亩。投入百亿元以上,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10.4万公里。共解决162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扎实开展仙洪试验区等多层次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从完善规划、改革试验、体制创新、部省合作以及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具体化和项目化。75个国家部委机构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一批改革发展试点及项目落户我省。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城际铁路、鄂西圈十大旅游景区、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以“一主两副”为依托,以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城、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7.5%。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1%、26.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共解决200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完成4385个重点贫困村扶贫整村推进任务,扶贫搬迁5万户16万人,培训转移25.8万名贫困劳动力。顺利完成丹江口库区移民外迁任务。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构建“两型”社会。

狠抓节能减排,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3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50%。环境保护专项治理成效显著,五年共关停产能落后的企业(生产线)715家,关停小火电机组121万千瓦,20万千瓦级以上火力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脱硫。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107个,日处理能力达到528万吨,基本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目标。青山-阳逻-鄂州和荆门循环经济区建设进展顺利,黄石、大冶、潜江、钟祥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全面启动,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基地加快建设。6县(市)获得“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1.1%提高到38.4%。

(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大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7.2%,省直机关企业脱钩改制顺利推进。省出资企业改革重组取得重大成果,联合发展投资公司等五大省级国有投融资平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相继建立并投入运营,武重、武锅、三环等一批国有企业通过改革重组和自主创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农信社改革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取得突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顺利改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84家,居全国第八位。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引进设立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17家,设立银行、证券、保险法人机构192家。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运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逐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面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稳步推进。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达到259亿美元,其中出口144亿美元;一系列大型经贸和对外交流活动成果丰硕,已有87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我省投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84.6亿美元。美国、韩国相继在汉设立领事馆,成功承办中俄印三国外长会晤。国家级开发区增至7家。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2010年引进省外资金超过1700亿元。“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成效显著,2010年底,全省有各类市场主体187万户,比2005年增加58万户,其中企业增加近14万户。

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校舍安全工程相继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明显增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优势进一步巩固,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助学贷款发放量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8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5万人,劳动者创业能力稳步提升。投入109亿元用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97个农村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农合制度,参合率达到97.4%。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实施血吸虫重疫区“整县推进、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取得积极成效。

省政府通过集中财力办实事的方式,集中解决了一批重大民生问题。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工资支付等权益保障工作,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8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68万人。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标准。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4194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倍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5年上调,2010年达到月人均1227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26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大病医疗救助35万人次,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近400万人次。常年生活救助对象达到360万人,城市低保规模稳定在140万人左右,农村低保保障对象达到200万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新增廉租住房保障42.7万户,经济适用房保障16.7万户,改造农村特困户危房19.4万户。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构建和谐湖北。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新时代的英雄群体和模范人物,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湖北群星现象”。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等一批大型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顺利建成琴台大剧院、省博物馆新馆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进一步繁荣。我省运动员参赛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开展。

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深入推进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各级政府执行力和公务员能力建设得到加强。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主动与省政协协商讨论重大事项,自觉接受监督,五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2490件,省政协委员建议案、提案3242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制定或修订地方性法规议案43件。加强军队、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工作,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制定实施《法治湖北建设纲要

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积极应对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统筹做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16%,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9%,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8%。人口自然增长率4.31‰。2010年目标的全面完成,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圆满结局,又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的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的风雨历程,谱写了荆楚大地发展史上的华丽篇章;五年的辉煌成就,标志着湖北发展进入新的起点、跨入新的阶段。“十一五”时期的成就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奋力拼搏、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打基础、管长远”成效积累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湖北建设发展的中央在鄂单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湖北省情的认识,切实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振兴崛起之路。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中央精神和湖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辩证思维,善于从战略上谋划湖北的发展,对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设计和周密部署,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加强重点领域建设,推动薄弱环节发展,着力缓解生产要素瓶颈制约,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和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在综合实力上,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市场主体还不够多不够强,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我省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经济结构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工业集约集聚程度还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体制机制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未消除,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在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公共服务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不够快,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还很重。在政府自身建设上,思想解放不够、工作落实不力、服务效率不高、为政不勤不廉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纲要草案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更加奋发努力,积极推进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重点做到“六个突出”:

——突出跨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把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科学发展中富民强省,着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升湖北在中部和全国的经济地位。在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从1.5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4000美元增加到6000美元,实现投资规模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跨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千亿元到2千亿元的跨越。基本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中部地区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前列,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明显增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突出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统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5大产业年主营收入跨越50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扎实推进“生态湖北”建设,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6%、17%。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强武汉城市圈,做大“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6个增至15个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

——突出支点,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是党中央对湖北发展的科学定位,我们要为之不懈奋斗。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是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有效载体,必须切实抓好。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继续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用地、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圈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生态环保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提升核心竞争力,巩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全面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辐射圈内外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一江两山”为龙头、“十大核心景区”为重点,大力实施旅游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实施特色发展,形成一批优势工业、现代农业和特色生态产业集群,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宜昌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和黄石鄂东组合港建设为重点,加快沿江主要港口、航道及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标准化、专业化运输船舶,建设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一批沿江产业区,构建沿江产业密集带。加快沿江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发展沿江城镇带。促进两圈互动、圈带联动,形成“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促进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突出创新,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基本形成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放胆、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制定民营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落实和完善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尊重企业和企业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把湖北建成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突出共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住有所居”。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以多办利民惠民实事为载体,满足多样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突出统筹,全面做好政府各项工作。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十二五”发展中的各类重大关系,把握全局,统筹谋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步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处理城乡关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关系,在谋划长远发展中立足当前发展,在抓好当前发展中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统筹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中,更好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调控作用。统筹推进行政综合执法,加大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问责力度,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国防建设,支持军队现代化建设,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三、扎实做好2011年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开局年,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年、关键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全球流动性增加使通胀压力加大。国内区域之间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竞争加剧,“标兵”越来越强,“追兵”越来越近,让我们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国家政策调整带来宏观环境新变化,也需要我们提高适应能力。我省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工作难度。特别是价格上涨、能源供应、粮食稳定增产、农民稳定增收、房地产市场调控、拓展外需、土地资源保障、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压力和风险不容忽视。我们要正确把握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3.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1%,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0.5%。

根据上述目标和面临的经济环境,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增强内生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落实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挖掘消费潜力。提高职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农村配送中心和城市社区购物中心建设,改善消费条件。大力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培育消费热点。着力打造以“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为核心的商业综合体。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00亿元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的投资。继续做好项目储备和推进工作,有序启动列入“十二五”规划的大交通、大流通、大产业、大生态建设项目。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优先保证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确保全省信贷投入稳定增长,充分利用企业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筹集发展资金,争取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超过200亿元。力争全年投资突破1.3万亿元。

强化生产要素保障。以交通、能源、水利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强化基础支撑。加大探矿找矿力度,增加资源储备。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抓好土地、资金、科技、劳动力等要素供给,缓解瓶颈制约。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一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二是建立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专项补助资金,落实粮油、猪肉、蔬菜等重要商品的储备调控制度,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增强价格调控监管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三是做好价格舆论引导工作,稳定社会预期。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严肃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五是完善价格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技术改造和企业兼并重组为重点,组织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先进制造业振兴工程,支持现有七大支柱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实施“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培育一批新的千亿元产业。推动工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聚集水平。继续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和商标战略,加大长江质量奖推进力度和商标集群培育力度。

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襄阳、宜昌高新区创新发展。抓好省级高新区培育工作,重点建设10个左右国家和省级高新区。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关键技术培育、产业化推进、产业集聚、应用示范、创业投资引导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建成20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项目,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三是以科技投融资、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五大专项行动”为抓手,不断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发挥服务业在扩大消费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抓好国家级和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建设,选择部分大中城市开展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广泛开展“灵秀湖北”主题宣传活动,编制实施高铁、城际铁路等拉动旅游发展的对接规划。抓住武汉市成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机遇,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大力发展与现有信息系统兼容的物联网技术,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加快“数字湖北”建设。营造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大兴农田水利。围绕“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建设湖北水利“四大体系”。着力抓好防洪薄弱环节整治,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突出抓好全省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制定并实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低丘岗地、低产林改造。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用现代经营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严格实行耕地保护责任制,建设产粮大县,全年粮食增产4亿斤。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连片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优势板块基地和产业带。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从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强省的跨越。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建设。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增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过50亿元、过100亿元的企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仙洪试验区、鄂州等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7个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88个试点乡镇和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等新农村建设试点向纵深发展,鼓励市县开展符合实际的试点试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化解农村债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等多种方式,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创新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推动家庭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扩大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巩固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发挥国有农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规范中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四)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两圈一带”建设。坚持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明确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发展定位,引导错位发展,重点推进九大示范区建设,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入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二大工程”和“十大旅游区”建设,深化旅游资源整合和跨区域合作。加快江汉平原振兴崛起和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将其作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内容,形成“两圈”融合、“两江”响应的互动格局。把实施“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大力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适度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抓好100个重点中心镇和100个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镇创建工作,努力实现都市圈和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三个层次协调发展。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理顺城乡社会管理体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加强城镇规划管理,防治“城市病”。抓紧研究制订“一主两副”加快发展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武汉及襄阳、宜昌核心增长极作用。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一主三化”方针,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排头兵,形成争先进位的发展氛围,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冲刺全国百强,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激励和保障相结合的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县级财政保障机制。今年省财政在原来3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亿元调度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建立全省工业要素调节机制。

加快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抓紧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问题与扶贫到户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实现扶贫开发与农村各项惠农政策和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继续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促进“616”、“1+1”工作制度化。

(五)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绿色繁荣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和体系,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管理。继续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快实施百家企业节能工程。大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扩大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切实加强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持续使用监管,坚决杜绝建而不用现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大幅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制定低碳试点省工作规划,在武汉城市圈建立低碳发展试验示范区,推进城市、社区、园区和企业“四级低碳试点”。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环保等低碳产业,推动低碳技术产业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碳汇造林。

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推进“碧水工程”,加强“三库”、“三江”、“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抓好山区绿化、平原绿化和沿路、沿江、沿湖绿化美化等生态工程建设,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连片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构建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积极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和项目,逐步扩大在全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范围。

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把对教育的投入作为财政的第一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完善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采取更加有效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认真抓好国家和省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启动和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人才工程。依托国家及省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从基础教育到专业培训的梯级创新型人才资源储备。建立工资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加快培养和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争取更多的人才进入国家人才计划,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使科教人才成为湖北最重要的品牌、最突出的优势。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加快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等试点示范,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在全国率先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落实“人才特区”建设措施,培养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力争建成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在推进自主创新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送戏、送书、送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不断繁荣文学艺术和民族文化。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突出荆楚文化特色,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形成一批骨干企业,打造文化品牌。认真组织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加快实施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部省共建。二是统筹推进医改近期五项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全民基本医保,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拓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抓好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以武汉为龙头,依托部省属医疗机构资源,构建中部医疗中心。实施健康湖北全民行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三是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四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推进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五是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积极探索“三无”老人和“五保”老人集中、分散供养有效途径。切实关心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红十字事业。围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以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为重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深化“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加强调解仲裁制度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适时调整并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的指导和监督,重点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扭转部分职工工资偏低、增长缓慢的状况。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全面实施社会保险法,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解决困难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关闭破产等企业退休人员和职工纳入医疗保险、“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等问题,力争“五险”参保人数达到4386万人次。做好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医疗保险提高待遇水平等工作。巩固和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推进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加快社会保障卡发放和应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低保制度,逐步扩大救助范围,积极推动专项社会救助向其他低收入家庭延伸。三是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抓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四是做好丹江口库区移民内安后靠及搬迁复建工作。

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2011年将继续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办好一批利民惠民的实事。(1)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转移就业;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建和筹集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12.5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和扶贫搬迁8万户;解决30万户城乡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3)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争试点面覆盖全省40%的县(市、区)。(4)继续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农村低保再增加20万人,达到220万人,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水平;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5)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5000套,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6)解决农村2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30万户清洁能源工程。(7)建设农村公路10000公里。(8)新建10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农家书屋5000家;兴建村级综合服务社3000家;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0个。(9)新建或扩改建500个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站。(10)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为2500名0-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以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抓好综合试点,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范围,逐步推进社区建设全覆盖。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做好全省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夯实消防安全“防火墙”,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建设和全国食品药品安全试点省工作,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努力建设食品药品安全强省。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打击非法生产行为,强化安全基层基础,提高安全监管、安全保障和救援能力。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试点。积极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建设诚信社会。

(八)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解放思想,开阔更远的视野,集聚更多的资源,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解放思想,突破条条框框,敢闯敢试,会干实干,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通过解放思想,营造“尊重贡献、崇尚创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促进湖北振兴崛起上来。

进一步改革攻坚。一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落实国家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部署,促进资源产权和产品自由流动,推进矿产资源产权市场建设。加强招投标管理,推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优先保障“三农”、社会事业和民生投入,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地方税制改革试点。加强地方债务风险管理。二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支持中央在鄂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加快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引进更多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做优做强湖北银行等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省属五大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债券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立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积极筹建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完善县域经济、“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发展。三是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开放,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完善乡镇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稳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进一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支持民营企业以股权、实物和知识产权等非货币方式扩大投资。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积极推动全民创业,最大限度地释放民间活力。培育和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扩大市场主体规模,力争市场主体总户数突破200万户。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打造高端制造业出口基地,推动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加强外贸主体培育,力争新增有出口实绩的企业300家。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继续抓好沿海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突出抓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海峡西岸及台湾地区等招商引资,力争在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上有新的突破。加强与中部各省、沿江省市和高铁沿线区域的合作,扩大利用省外资源资金。深化与港澳台和亚太地区的经贸交往。鼓励省内优势企业(农场)“走出去”,在海外建立资源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销售基地。推进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促进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武汉出口加工区协同发展。提高口岸一体化运作效率,将武汉打造成为中部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发展江海直达、铁海联运和航空货运,推动新开国际航线航班工作。进一步做好外事侨务引智工作。

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九)加强政府自身改革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法治政府,健全政府责任体系及履责机制。巩固和扩大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成果,今年重点在全省政府系统特别是省直部门开展政府责任体系及履责机制建设活动,促进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依法行使权力,承担责任,履行职能,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努力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尊重经济规律,注重用改革创新和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的同时,注意发挥政府维护市场有序运转的职能,特别是在稳定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薄弱环节等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重大事项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收支预算等领域的信息公开。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领域,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提供高效便民服务。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社会公众、新闻舆论和网络监督,切实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行政复议制度,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改进政府作风,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改进政府作风。继续在省直机关开展创先争优和“六型”机关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活动,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实干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集中精力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深入一线抓落实,以良好的作风推动跨越式发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认真贯彻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精神,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加强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改革发展措施全面落实。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预防腐败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准则,稳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支持驻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国防教育,落实优抚政策,圆满完成征兵任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继续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勤劳智慧的湖北人民创造了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湖北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全省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待,是我们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我们有条件、有责任、有信心把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让全省人民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湖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务实求真,团结奋进,为实现今年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