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副院长纵论“海归”“海待”(3.22)

首页 > 

留学

 > 中科院副院长纵论“海...

中科院副院长纵论“海归”“海待”(3.22)

“‘海归’定义本身不明确,我就感到很困惑。”

“‘海归’也应该有一颗平常心。”

“出现‘海待’现象,可能有三个原因。”……

言及如何看待中国当前出现的一些“海归”成“海待”现象时,有多年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十九日在此间侃侃而谈。

什么样的人是“海归”,是有海外生活、留学经历?还是有海外工作经验?在海外的时间要多长?白春礼说,这些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海归”定义本身不够明确,就很让人困惑。

曾几何时,“海归”在中国是非常抢手“香饽饽”,而如今,“海归”中也有一些人在彷徨、等待,并被形象地称为“海待”。

白春礼认为,这说明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更多地愿意回国发展,这是一个好现象。他强调说,目前,“海归”成“海待”在中国并非大规模存在,“海待”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沟通问题,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和“海归”对事业的追求信息还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平台,信息沟通不畅可能导致一些“海归”成了“海待”。

二是“海归”选择的区域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西北地区虽急需人才,而“海归”又不一定愿意去。白春礼建议“海归”选择的面宽一些,到需要的地方寻求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去施展才华、成才立业。

三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中国有些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大,有些领域可能已经人才饱和,因此,不能为留学而留学,而应该和中国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白春礼提醒说,“海归”归国前,也要有所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国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避免回国后成了“海待”。

“‘海归’要不成为‘海待’,对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白春礼还希望“海归”有一颗平常心,对薪酬期望不要过高,首先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来源:中新社 作者:孙自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