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自考现象

首页 > 

自考

 > 江苏

 > 江苏昆山自考现象

江苏昆山自考现象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中,外来人口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经济结构转型、产品层次提高时,则对外来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外来人口的能力和素质,既是当地经济能否成功实现转型,也是外来人口能否留得住、发展好的关键。江苏省昆山市大力发展自学考试等形式的高等教育,对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种双赢结果的出现,揭示了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才铺就“昆山之路”

五月花开时节,驱车行驶在长三角昆山市,这座年轻的工商城市便展露出她的绰约丰姿。这是一个县级市,可是却自费办起了3.7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并在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小县,却拥有工业园、软件园、留学生回国创业园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陆路口岸。全球有54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多家外资企业,在这里投入了180多亿美元的国际资本。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6家落户昆山。到2004年年底,昆山市完成工业产值3277亿元,出口创汇220亿美元。

这样一个没有沿海和港口条件的内陆县市,却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从1985年至今的20年间,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集”和“低转高”四次转型。这一转型恰恰与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同时进行的。有人说,现在的昆山,有一半是外地人支撑起来的,昆山人并不否认这个说法。实际上,在120万昆山人口中,62万外来人有资格说这话。

昆山的四次转型实际上也是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轨迹。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实现了初次起飞,进而追求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层次的继续发展时,它就会对劳动力、对人才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否则它就完不成一次次的蜕变,就会在原地停滞不前。拿昆山来说,如果这一半外来人口和当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适应不了经济转型的要求,设计再好的昆山之路也是走不通的。一些地方在改革开放初期昙花一现,此后再也没有起色,就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一矛盾,过不了这一关。那么,昆山市是如何避免这一覆辙的呢?

“人才走进昆山,昆山走向世界。”在昆山市委、市政府21层办公楼上,年轻的市长张国华对新闻媒体不止一次地阐释昆山的发展观。昆山有今天的发展,“昆山之路”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成功标本,其实质就在于“人才”两个字。

对于新来的人才,可以提高门槛,一进来就用在高端岗位上,但是对于本地人口和早先来到昆山的人怎么办?显然这两部分人是昆山人力资源的基础,他们的素质提不上去,一切皆为空谈。市委、市政府经多方调研,与各部门、各行业进行广泛的沟通交流,达成一致共识后,在全市强力推行两条措施:一是“人才绿卡”制度。不管什么人,只要在昆山居住2年以上,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就可以获得昆山“人才绿卡”,享受昆山市民待遇;二是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为人才培训买单。2004年昆山市出资2000万元培训人才,凡是参加培训、取得自学考试等文凭或证明的人可持发票到劳动部门报销有关费用。同当下一些地方政府为利益驱动而责任缺位、失职、不作为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相比,昆山这种做法有点“傻”,有些匪夷所思。

昆山市新的人才观和强力措施培育了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在这片撒满阳光和雨露的土地上,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迅速形成,全市基本实现了教育终身化。为满足外来人口及当地人提高文化和技术素质的强烈需求,这个终身教育体系框架中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升这一特定人群素质的过程中,自考本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自考成了昆山的热点

紧靠昆山市教育局的市考办,正在组织今年下半年自学考试的报名,这是全市17个报名点之一。尽管我们是上午11点后来的,大批报名的人已经过去了,但仍能看到走廊里许多考生在选专业,屋里则是选好了专业、排队办手续交费的,抬眼望去,大都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这里打工快一年了,老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听人家说读了自考好找工作,我想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专业,要是有,花点钱也可以。”一位从如东县来的姑娘说。

昆山市教育局的同志介绍说,立足昆山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努力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打造自学考试的优质品牌,是昆山市长期奋斗的目标。从1994年以来,昆山自考万人报考率连续9年居江苏省第一。自1999年起,报名人数连续6年突破万人,2004年报考人数达13200多人,今年上半年报考人数达7300多人,今年下半年的报考人数目前已达到8400多人。在2001年和2003年,昆山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和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

为促进自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根据江苏省自考办工作部署,昆山自考实行目标管理,层层抓落实,在全市16个乡镇建立了自考服务站。网络社会力量,宣传助学机构,建立助学基地,落实助学政策,与市开发区教育中心、农业局、司法局、科高技术培训中心等部门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辅导班,并请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经济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授课辅导,营造了良好的助学环境。这些年来,在自考毕业生中,有38人走上市、镇(局)的领导岗位,286人成为各类企业中的骨干力量,8人成为当地有名的民营企业家。

江苏省考办主任刘炳贵说:“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昆山市自学考试以其独特的优势,既为该市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作出了突出贡献,又使自身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昆山的万人报考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的显著成绩,形成了江苏自学考试‘昆山现象’。”

江苏省曾两次组织专家和媒体到昆山研讨“昆山自考现象”。人们认为,“昆山自考现象”还得益于江苏自考大环境。近年来,由于多种高等教育形式快速发展,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增多,全国范围内的自学考试报考规模有所下滑。尽管2004年自学考试经过结构调整、合作办考和大办发展非学历教育,止住了下滑趋势,总体数量开始上升,但是江苏周边省市还是有所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省2004年自考报考总规模达到了125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14.5%。在谈到这个得来不易的成绩时,刘炳贵主任说:“自学考试要求得生存,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等要靠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传统办考理念,主动走向市场,走向社会。2004年我们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将自考工作分解为6个大项62个指标,落实到全省13个市的自考组织,层层落实,逐一考核验收;二是继续打造自考质量品牌工程,高质量、高标准通过了全国考务管理质量评审。”思路对头,措施得力,保证了江苏自考总规模的大幅上升,催生了令人瞩目的“昆山自考现象”。

到昆山实现梦想吧

我们在昆山只有一天的采访时间,傍晚驱车在市内观光,每条街道都是一样的整洁规范,每一座建筑都透着现代气息。人才交易市场、体育馆、影剧院、一座座绿地花园,让这座城市变得优雅而宁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昆曲,700年前诞生在这里。至今,谈起艺术大师俞振飞,谈起《浣纱记》、《惊梦》、《长生殿》这些名剧名段,仍能唤起人们久远的记忆。发出那个时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强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也成为昆山人的骄傲。

工业园与市区毗连,一座座花园式的生产加工区,座落着沪士电子、统一食品、六丰机械、樱花卫厨、捷安特自行车等大型台资企业,以及日本的精工、牧田、丰田等项目。这些项目的投资额都在3000万美元以上。据了解,这些大型企业现在进人全都提高了门槛,至少在大专学历以上,而在这些企业的在岗人员中,每年都有一两百人参加自学考试。

遗憾的是,有一个被自考人称为“圣地”的昆山科高培训没有去看。有自考生告诉我,每个周六周日,在昆山科高都有系统的专业授课和辅导,请来的都是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及上海的大学的名师,有这些名师指点,他们感觉比在校大学生差不了多少。

王月华,昆山市蓬朗镇建大橡胶公司职员,自考财会专业11门课,她已经考过了10门。如果下半年通过了《财务分析》,预计明年1月就能拿到大专证书。“我有危机感,这样的大公司淘汰率很高,尤其做办公室资料员,年龄稍稍一大就不行了,我选择财会,就是为以后做打算。拿到大专证书,同时也就取得了会计证,再打算考个会计师证,以后求职路子就宽了,也不会受年龄限制。”

唐洪奇,统一食品企业员工,在中专学的是机电一体化,在这家企业负责维修方便面调料包的机器,每月工资2000元,工作稳定。但是他觉得老是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年轻人应当开阔视野,求新的发展,于是他选学了自考大专企业管理。在这期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实际经验,他要求调换管理物料的工作。“换了新工作以后,工资比原来少了近1000元,但不能只看眼前的得失,如果将来能学下来,换个从事企业管理的职位,工资应该在3000元左右,最主要的是自己愿意干这样的工作,以后也有发展潜力。”

王建华,江苏如东县人,来昆山后参加法律专业自考学习,毕业后开办了王建华律师事务所。由于他深知外来人的生存艰难,他的律师事务所为许多外地人打维权官司,并经常与昆山市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管理者沟通,在维护外来人的权利上做了不少事情。2000年,他还拿出5000多元,资助了“春蕾计划”的8个失学女童。

吴传生,昆山禧玛诺公司员工。他学的也是企业管理,现在13门课已经全部通过,7月份就可以拿到大专文凭。中专学历的吴传生现在是车间负责人,他说如果他有大专学历的话,也许早就是班长了。有一个大学生才来了两年就提拔为班长。“你到人才市场看看,全都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中专根本就没人理睬。像样一点的公司进人全都到人才市场上挑。所以我学自考,一方面是学历原因,没有个像样学历,到哪都吃不开;另一原因是,我想通过自考学点真本事,将来如果有可能,我想出去单干,不是做那种几十万的小公司,我想试着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发展。现在才30多岁,应该有这个可能。”

如今,有多少外来人像这四位自考生一样,怀着不同的梦想离开农村,离开家乡,离开自己原来的地方来到昆山,因为这里有他们充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他们在这里打造自己,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蓝图。正是在这场脱胎换骨的蜕变中,昆山也一步步走向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