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各地中小学生迎来40余天的假期。与城市中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暑期生活不同,不少农村学生假期生活状况堪忧,活动少、安全隐患多、心理问题易发等问题突出。加强公共服务,搭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假期学生服务平台,正变得日益迫切。
乏味假期无奈多
“除了做暑假作业,就是在家帮着爷爷奶奶做点家务,看看电视。”在河南省一乡村小学读五年级的吴亚芳说,父母在外打工,平日在学校里还有活动,一到暑假大多时间都是看电视。
在不少农村地区,像吴亚芳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出于家庭经济需要,很多农村学生的家长都外出务工,留下学生在家。到了暑期,部分学生会“迁徙”到父母身边短暂团聚,更多地则留在家里度过单调的假期。
刘雯是吴亚芳所在小学的一名教师,对于孩子的暑期生活,她坦言,农村条件较差,学生们的暑期活动选择很有限,看电视、玩游戏、游泳是他们主要的活动项目。
刘雯告诉记者,一些乡镇的网吧管理并不完善,不仅不限制未成年人进入,放假期间还会通过优惠活动吸引学生上网。“孩子们缺乏正确引导,去网吧大多玩游戏,并且还会接触到网络不良信息,一些孩子甚至染上网瘾。”
正在湘西花垣山区参加支教的大学生喻佩鸣说,农村儿童假期生活单调问题较为普遍,现有的文化娱乐设施远不能满足孩子的假期需求。孩子们求知欲和探索欲很强,也希望暑期能多些活动。比如山区不少孩子很有音乐天赋,但因缺乏设备和教师,很难展开特长学习和培训。
记者了解到,与留守在家的儿童一样,一些进城跟父母过暑假的“小候鸟”的假期生活也面临着再次“留守”问题。在广西南宁市一家汽车客运站,记者看到,不少孩子背着书包从各地来到南宁和父母团聚。很多来接孩子的父母都表示,平日难得和孩子见面,只能趁着暑假将孩子接到身边,对于孩子的假期安排,他们也并无计划。
“每年孩子过来的时候,都想着带去城里逛逛见见世面,不过因为工作限制,即使过来也只能让孩子玩玩手机,或者给他们买点零食。”一位家长无奈地说。
“即使多花钱也愿送孩子去补习班”
单调的暑期生活使农村学生难享假期的快乐和充实,一些学生甚至因无人看管成了到处闲逛的“流浪儿”,暑假问题成了不少家长的一块心病。
有1个10岁女儿和1个8岁儿子的潘超说,“每年暑假有40多天,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玩或看电视,很少主动学习,孩子因为缺少监督还养成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除“无所事事”会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外,暑假期间孩子心理、人身安全问题更令家长忧心。
刘雯说,人口的流动使得农村同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缺少玩伴。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不少孩子性格变得孤僻内向,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因父母未在暑假期间接自己进城而产生自卑、抑郁等情绪。
近年来,学生暑期人身安全事故频发也加剧了家长们的担忧。各地近来报道的女童性侵案件、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农村儿童暑期安全问题的重视。记者梳理发现,入夏以来广西已发生近10起学生溺亡事件。
不少家长呼吁农村学校成立补习班,帮助在外务工的家长解决孩子暑期“空白”。潘超说:“很多城市孩子暑假上兴趣班、培训班,农村学校也可办个补习班,虽难以保证提高学习成绩,但只要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花钱也愿意。”刘雯告诉记者,依照相关规定,中小学禁止办理补习班,出于安全考虑,学校也很少主动给家长推荐培训班。
多方协力弥补假期“空白”
一些教师及相关专家表示,农村学生暑期生活问题的产生反映出当前城乡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均衡,应多方合力弥补。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罗国安分析指出,农村儿童假期“空白”一是缘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欠缺,不少农村地区缺少供孩子暑期玩乐的文娱设施和配套设备,开展活动少,二是学校、家庭及相关单位组织等之间的管理“脱节”,在校期间,家人往往将“指挥棒”“管理棒”交给老师和学校,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而到了假期,学校又将“指挥棒”转交给家长,缺少服务和引导
一些专家建议,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组织等应协力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共同搭建假期服务平台,以弥补农村儿童假期“空白”。罗国安认为,多建一些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或者在暑期开放校园部分设施,供学生娱乐锻炼;城市里公共资源较多,相关部门及单位可依托文化宫、博物馆等开展活动,组织农村孩子到参观学习。刘雯表示,教育部门可促进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让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进行支教活动,丰富农村学生暑期生活。
受访人士建议建立联动机制规避暑期管理“真空”,学校和家庭在暑期应做好衔接,相互之间多进行沟通,为孩子提供合理的假期安排,形成良好的联动效应,以避免出现“无人看管”的情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