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遭遇重重困难,老夫妇打算关闭创办23年的特教学校,但是——
如果学校停办了 60名残障孩子怎么办?
创办已经23年的柳州市致柳特教学校可能要停办了!当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传出后,学生家长们着急了,长期关心这些特殊孩子的热心人士也着急了。更为着急的其实是学校创办人许为忠、王尉文夫妇。对他们来说,维持了23年的学校就是他们的“孩子”,这个“孩子”如今是年事已高的他们的最大牵挂。
让人无奈的念头
“学校办学面临很多困难,现在确实有这个念头,办完这个学期就打算不办了。”25日下午,鱼峰区相关部门组织多位爱心企业家来到致柳特教学校。在与他们座谈时,82岁的许为忠坦露了内心的想法。
不过刚说完这番话,他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接过旁人递上的纸巾,他不停地擦拭自己的眼眶。
年轻的企业家们争相询问,自己是否能做些什么,给学校提供一些帮助。“没必要,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如果没有制度性的扶持,我们要维持下去真的很困难。”许说,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对普通中小学生的补贴力度很大,但自己学校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一现实令他颇为失望,甚至心灰意冷。
“老头子他就是嘴上顽固,其实我们心里哪舍得下,(学校)真要停办了,这60个孩子怎么办,他们到哪去呢?”77岁的王尉文在一旁补充道,虽然困难很多,但只要有一丝机会能够支撑下去,夫妇俩就不会放弃。
实际上,这并不是夫妇俩第一次产生停办学校的念头。2011年9月,因无力招聘到合适的师资,许曾前往教育部门申请停办;但为了求学的孩子们,他们最终想尽办法挺过了那次难关。
聊起学校环境优美,许为忠就开心起来了。
令人心酸的现实
柳州市西江路42号是一处幽静的小院落,院中绿树成荫,屋子里桌椅整齐;从外观上看,它就是一所普通的小学校。但不普通的是,在这里就读的是60名中、重度智力残障人士,他们的年龄从七八岁至二十岁不等。
1991年,退休老人许为忠、王尉文在这里盖起院落,创办了致柳特教学校。
回忆起办校的初衷,王说,自己本是小学教师,退休后也想继续搞教育,找点事做。另外,许的许多家人生活在香港等城市,他去探亲时发现那些地方的特教教育办得很好,而当时柳州却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夫妇俩最后决定为这部分孩子办所学校。
23年来,有多少孩子从学校走出去,夫妇俩已记不清了。但是他们知道,一些毕业的学生已进入烟厂等单位工作,能够自食其力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办学最好的回报。
但近年来,学校的经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王表示,因为经费不足,难以聘请到足够的师资是最大的困难。
目前,学校有包括王尉文在内的5位专任老师,每位老师负责的学生多达10多名。而根据规定,一位老师负责的残障学生不应超过5名。
“没办法,学生缴纳的学费,基本上刚好就够这些老师及护理员们的工资支出,而水电费、购买设备等很多支出,还得我们自己想办法。”王介绍。
为了节省开支,学校食堂至今没有使用燃气灶,而是坚持烧煤球,王更是每天坚持到菜市场砍价,就为了省下一点采购费用。而学校里的电视、办公家具等设备也多是王从自家或朋友家搬来的。活动室里的那台用了10多年的电视机,播放图像已很不清晰了,但孩子们仍然看得津津有味。
同样,为了节省人力开支,许多年来身兼了杂工、电工等多项职责,教室里的电灯坏了,都是年事已高的他爬上爬下进行维修。“这两年干不动了,一爬上高处就头晕,血压高了。”没办法的时候,许只能找来隔壁酒店的保安帮忙。
残障孩子的乐园
资金缺乏,精力不济,这些实际困难让夫妇俩产生了停办学校的念头。但想到目前在读的60个孩子的去处,却又令他们难以抉择。
“学校如果不办了,孩子们又该去哪里呢?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王尉文几次对着自己发问。
许为忠也提出,如果本地有公办的特教学校,能够承担起这些孩子的教育职责,那他们的选择就简单很多了。
在许为忠、王尉文夫妇心里,学校是他们难以割舍的“孩子”;而在孩子们的心里,这所学校就是他们成长的最好乐园。
25日,吃过晚饭之后,小清(化名)和小柳(化名)在空地上玩起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虽然小清每次都只会出布,但两个小女孩依然玩得不亦乐乎。
前来接孩子的家长韦女士也称,致柳特教学校是自己费尽周折为儿子找到的一所合适的学校。她表示,儿子在学校的一年多时间里,学会了不少生活常识,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这让她对儿子未来能够步入社会并自食其力充满了信心。
“更重要的是,这里没有同学间的歧视,有的是情况类似的玩伴,让儿子也拥有了一个快乐成长的地方。”韦称,儿子虽然有智力上的障碍,但他同样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也需要一个相互尊重的成长环境。
“作为家长,我们肯定希望学校能够长久办下去,希望学校能够得到更多的扶持。”韦说。
致柳特教面临停办危机,另一所民办特教学校却发展较快
社会各界支持 育才特教困境中前行
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记者周育舟
在柳州,还有一所与致柳特教类似的学校,那就是柳州市育才特教学校。正是在社会各界的扶持下,这所学校的生存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观。从育才特教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或许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启示。
1998年,柳州市育才特教学校在庆丰路一间平房创办,创办人为2013年南国今报公民榜样候选人——“特教阿婆”胡惠月。据了解,在学校创办之前,为了解柳北区目前患有自闭及智障儿童的人数,胡和柳北区残联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下户调查,凭借对教育事业和自闭症儿童的关心,胡一人扛起了学校的所有事务,每月800元的房租,也是她从自己的退休金里省下来的。
学校发展
离不开各界支持
育才特教创办之初,只有8名学生,胡惠月一人负责照顾学生们的饮食起居。1999年,在柳北区民政局的帮助下,学校搬到了三中路的一间民房,房租也降到了500元/月。一些年轻的师资力量的注入,也让学校的教学渐渐有了起色。柳北区民政局还特地送来课桌椅,使得学校的教学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
但是由于这间民房采光不好,楼梯较高,许多孩子肢体不协调,上下楼梯的时候经常摔倒,因此胡又将校址迁到了雅儒路的一间小院,有了两层楼的教学楼,但一年需缴纳4万元的租金。自从搬至雅儒路后,学生渐渐多了起来,最多一次容纳200多名学生同时求学。
目前,柳北区育才特教学校有两个校区,一个位于雅儒路,一个位于鹧鸪江路北岸村,两个校区的学生加起来共有95人。
胡惠月说,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从2004年起,柳北区教育局就给予25名特困生每学期每人250元的困难补助;柳州市教育局给予每名学生每学期300元左右的办学经费;柳州市残联也给每名学生每年600元的补助,这笔费用学校用于减免学生的生活费。同时,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助下,学校的运转已完全走向正轨。
“目前学校共有20多名老师,每年市教育局都会给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而老师的工资待遇也比创校初期提高了不少。”胡惠月说。
仍有许多困难
亟待解决
虽然目前育才特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在胡惠月看来,学校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从育才特教学校教学环境来说,在雅儒校区,孩子们只能在一块小小的空地上进行自由活动;而在北岸校区,也没有一条完整的环形跑道。从师资力量来说,虽然目前有20多名老师,但大多都是从师专院校的普通专业毕业,没有专门从事特殊教育学习研究的相关经验。
“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贫困特教学生的支持。”胡惠月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希望得到整个社会对特教事业的关注和理解。“像在我们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大部分是年轻女老师,有些老师的家人非常支持她们的工作,但有些则会觉得这项工作既辛苦又不得钱,所以总是劝她们改行。”胡惠月表示,虽然是民办学校要向家长收费,但是老师们付出的心血要远远高于拿到手的工资。
对此,柳北区教育局副局长黄迪表示,从事特教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因此城区教育局对胡惠月的特教学校会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和支持,等到针对特教事业具体的指导性的扶助政策出台后,相信特教事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民办特教发展制度扶持是关键
古心
苦心经营了23年的致柳特教学校,因遭遇重重现实困难,许为忠、王尉文夫妇俩向他人吐露了想停办的念头。按理说,面对相关机构和爱心企业家送上门的援手,处在困境中的夫妇俩应该欣然接纳才是,但他们却口气异常坚决地给予了拒绝。这着实让人意外。
是他们太顽固、办学观念太陈旧吗?也许会有人这么认为,但是笔者却很能理解这对将20多年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特教教育的老人。因为从许为忠以下颇有怨气的表述中,笔者感受到的是他对于制度层面扶持的渴望:“如果没有制度性的扶持,我们要维持下去真的很困难。”
说到民办特教事业的从事者,我们首先应该为他们喝彩,因为他们对于残障孩子的那份热爱和奉献。不过如果纯粹从经济关系来说,民办特教学校也是门生意,纵使从事者再有奉献精神,但要长期维持下去,至少得保证经营平衡。否则,面对需持续投入的教育行业,个人层面的支撑是难以为继的。
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单纯依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民办特教学校必然面对经费不足的状况,致柳特教如是,育才特教同样如是。
许为忠是明白人,他知道制度层面的扶持才是民办特教学校最坚强的后盾。而偶发的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只能够锦上添花。
而无独有偶,虽然胡惠月所创办的育才特教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发展迅速,但有关教育人士也呼吁有关指导性扶助政策出台。
而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针对民办特教学校制订相关补贴制度,为残障孩子的教育付出一些“成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