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正在进行中。当广大学子翘首等待成绩发布、憧憬大学生活之时,还有一批学生将踏上另外的人生轨道——或是出国留学,或是外出务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弃考生”。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高考的弃考率在10%左右。据此测算,今年全国有近百万高三学生弃考。高考“人生转折点”的意义渐渐弱化,学子的选择变得多元,总体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深入分析一下,这近百万弃考学生中,有多少是主动放弃,向往更广阔的天地;有多少是被动放弃,心怀无奈与迷茫。对后者,社会方方面面应给予怎样的扶助?怎样让被动弃考现象少一些?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弃考学生主要有两类。一是放弃内地高考,选择“洋高考”,出国留学。据统计,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已超过30万,其中高中毕业出国留学占很大比重,这类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二是一些来自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成绩平平,估计只能考上三本或专科,即便大学毕业也很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这类大学的学费又偏贵,考虑到投入产出比,所以弃考,直接出来工作。后者,被动弃考的居多。
被动弃考生让人想起韩少功的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他这样描写乡村青年,“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长、目光呆滞、怪僻不群的青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的乡村知识分子。他们耗费了家人大量钱财,但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正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自我心理压力……”或许正是预见到这样的“结局”,不少学生选择弃考。然而,苦读三年高中,最终与大学梦擦肩而过,而未来打工之路能否走得顺畅还是未知数,这其中终究包含着许多无奈与叹息。
怎样让被动弃考少一些?从基础教育层面来看,当前农村与城市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别较大,使得不少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考上名校、重点大学的机会小。所以,加大力度调整教育资源分配是当务之急。要补足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短板,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从高等教育层面看,一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四处碰壁。当读大学不能为就业增添底气,反而变得“高不成,低不就”时,学生和家长选择弃考似属明智之举。因此,各类高校应明确自身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办出特色。而教育部门也别按照固化思维把大学划分成“三六九等”,并据此进行资源配置,应促进各类学校平等发展,鼓励各展所长。要知道,专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照样可以培养出比名牌大学更“抢手”的毕业生。
对于弃考的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社会方方面面应为他们搭建多元成才道路。例如,通过成人高校、网络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给他们提供学历提升、职业能力增强的机会。而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也应与体制内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公务员招考等形成“立交桥”体系。这样,学生即便因种种原因放弃了高考而直接就业,只要自己努力,也可以继续深造,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人生发展不受局限。这样,弃考的无奈才会减少,一年一度高考所承载的“重负”也会真正变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