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实行高招艺术类本科批“一档多投”成效初显
13日晚刚刚结束的艺术类本科A批招录工作传出喜讯,本批次招生计划2398人,常规志愿投档后,仅有9个招生计划需征求志愿,常规志愿计划完成率达99.6%,是历年来各科类各批次计划完成率最高的一次,也是考生志愿满足率最好的一次。
这样成绩,离不开今年我省在艺术类本科招生中首次尝试的一档多投志愿模式。
那么,这一模式有没有可能推广到其他招生类别?除了提高考生录取概率外,它还能带来哪些改变?
多次投档,唯一录取
近年来,高考的志愿填报模式一直在改。
我省从2009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分数优先”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填报风险。但由于实行一次投档,一旦被退档,考生在本批次就再没有投档机会,只能等到征求志愿甚至直接落到下一个批次。这样,考生只能选择服从专业调剂,不得不就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为克服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不足,我省从2010年起在艺术类本科提前批招生中实行“一档多投”改革试点。目前在全国,我省是唯一试行这一投档模式的省份。今年,试点范围扩展到艺术类本科所有批次,并实行按专业志愿投档。
“一档多投”模式下,同一考生的电子档案可被同时投放到所有符合投档条件的专业志愿中。之后,学校遵循事先公布的招生录取规则,对所有考生进行预录取排序。经过排序的名单被反馈给省教育考试院,后者根据考生志愿顺序、考生专业预录取排序情况、院校专业招生计划数量等,由计算机自动匹配确认考生录取结果。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考生可能同时被多所学校预录取,但正式录取院校仍只有一所,为按照考生填报的志愿顺序自动确定最前的一个志愿。
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释。借助省级招生机构,通过一定的技术算法,落实刚性的招生计划,能加快录取的速度和效率,也尽可能避免“招不满”和“吃不下”。而从录取时间看,填报志愿和最后录取时间结束也就一个月左右时间,考生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去掉考生最终的确认环节,对整个“一档多投”录取体系不会有大的影响。
双向自主,最佳匹配
教育部“一档多投”网上录取管理系统研发课题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刘卫东表示,实行“一档多投”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保证考生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同时保证学校招收到合适的生源”。
这种双向选择权的扩大,是一种必然趋势。
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介绍,实行“一档多投”改革,积极探索考生可多次选择的投档录取办法,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改革工作已被列入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今年重点改革项目之一。
刘卫东介绍,“一档多投”最初的考虑,就是从考生的角度出发,消除志愿填报的风险。这一改革可以让考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同时接受更多学校考核。只要考生填报足够多的志愿,且有一定梯度,基本不会落榜,而且最终被录取的一定是他所填报志愿里所能去的最好学校。此次本科A批的超高志愿满足率就是明证。
同时,“一档多投”可以让学校根据专业需要,制定差异性录取规则,选拔适合培养的人才。而这个规则,学校与学校之间,甚至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都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艺术类专业,编导类专业文化课成绩可能比表演类的要求更高一些。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认为,这有利于学校招到更合适的学生,扩大了高校的自主选择权,“改革力度非常大”。
以录取改革促教学改革
在试点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这一录取模式能否在更大范围内推行?
刘卫东认为,艺术类批次的招生是最复杂的,因为涉及到考生文化分、专业分、省统考、校考等诸多因素的比对,而文史、理工类批次的招生只涉及到文化分,相对来说要简单,因而在技术上不存在障碍。
如果推广“一档多投”,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提醒,由于“一档多投”后,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的录取规则都不一样,建议考生要更清晰地判断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熟悉想要报考的每所学校的录取规则,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校。
而对高校来说,虽然有了更多自主权,但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比如,A学校看中的学生可能被B学校先录取了,因为在同样符合条件时,最终以考生的志愿顺序来决定录取院校。
“‘一档多投’增加了学校和招生主管部门的工作量,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对学校来讲,需要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李豫闽表示。这一招生模式下,一些知名度不太高学校中的好专业也可能招收到高质量的学生。
刘卫东认为,按专业志愿投档,能更准确地体现考生的个人意愿,将促使学校间的竞争转变为专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反过来推动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办出自己的特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