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的人数已近2亿,他们背后是多达1400万的随迁子女。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成为人们关注的现实难题。
目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等政策,对进城务工人员来说无疑传递了温暖的信息。
河北省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作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两条原则,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让逾19万名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
目前,虽然还不能保证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在城市里接受教育,但教育改革正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朝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
他们,为了生活,离开家乡和孩子,用自己的双手获得收入的同时,也让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
现在,他们的孩子长大了,渴望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更好的教育。
他们在问:喧闹的都市,有没有我儿女的书桌?
资金——
按当地财政经费标准,向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拨付
3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永安街小学的开学仪式上,孩子们接受了一次不一样的“开学教育”。
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乐曲声中, 20多名老师一一拥抱自己的学生。“孩子,你又长高了!”、“加油,老师永远支持你!”、“小伙子,你是好样的!”,老师们跟每一个孩子深情拥抱,并低头附在孩子的耳边送上一句句亲切、鼓励的话语。
“我们这所学校,爱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永安街小学校长冯世元感慨地说。
永安街小学共6个年级8个班,在校学生320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95%以上。在石家庄,永安街小学并不是特例。这里的许多中小学,也都有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一张书桌。
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介绍,“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作为工作的重点,立足河北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这是河北省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两条原则。“我们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到当地教育规划中,根据各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输入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证他们有书读,读好书。”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说,河北省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公办学校的潜力,另一方面新建、扩建了一批中小学校,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到教育经费预算中来,按照当地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的标准,向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拨付办学经费。
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待遇,河北省还建立了服务区制度,根据当地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居住情况,划定义务教育服务学区或定点学校,并规定小学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2公里,以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
“去年12月,我们已经将5000万元中央财政奖励资金全部下发到位,专门用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支出,以便更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河北省教育厅财务处处长王红卫说,这笔资金按照各设区市城市人口数、城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人数,分配到了各设区市。
来自河北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北省城市(含县镇)中小学共接收了19.18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其中小学阶段有14万余人,初中阶段有5万余人。
教育——
让孩子尽快在新环境里找到幸福感,比单纯接收他们更重要
“又是新学期的开始,每当走进教室,看到最后一排那张空空的座位,我就会想起刚刚转走的学生刘杰,想起他黑黑的眼睛,甜美的笑容。”永安街小学的穆英英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每当学生转走时,特别是教的时间比较长的学生,心里总有一种空空的感觉。其实像这样的情况每学期都有,走的走了,来的来了,惟有营盘不动。”
由于父母经常换工作或者搬迁,永安街小学的孩子们流动性特别大。“从一年级到毕业,每年都有学生进进出出。很少有学生能跟着一个老师读完完整的6年。”穆英英说。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的特征,河北建立了流动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对在流入地入学或完成义务教育并达到结业、毕业标准的,流入地教育部门将为他们建立义务教育学籍或发放相应的毕业、结业证书。中途转学或借读的,也将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并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情况进行详细登记,每学期开学后定期统计,及时掌握流入地就学情况,从而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就学。
“我们学校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十分宽松。”冯世元校长说,按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家长需要提供工作证明、固定住所证明以及暂住证,不过学校并没有机械地执行规定,只要学生愿意来,学校基本上都能接收。“对待这些孩子,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
“只要家长能说明原因而且证照齐全的话,我们一般会在两周内为他们办理好入学手续。”石家庄正东路小学校长赵兰英说,学校的大门一直都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着。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还只是走完了融入城市的一小步。”赵兰英说,孩子们入学后面临着教育内容衔接、重新适应环境等诸多问题。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融入城市,正东路小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会说普通话的,结对子进行帮扶;学习基础差的,老师因材施教,从多版本教材逐步过渡到河北省编教材。
“我们的校门基本上随时对孩子敞开,图书阅览室等尽量延长开放时间。”赵兰英说,让孩子尽快在新环境里找到幸福感,比单纯接收他们更重要。
压力——
制度障碍已扫清,但汹涌的进城务工潮却淹没了最初的预计
“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城镇公办学校应该无条件接收经认定分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并严格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费。在教学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等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要与城市学生同等对待。”河北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刘瑾介绍说。
尽管河北省教育部门出台多项措施、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早已不存在制度障碍,但是汹涌的进城务工人员大潮,淹没了最初的预计,教育部门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让孩子能够跟在我身边读书,我跑了一个多月,四处联系学校,可是一无所获。”来自河北省赞皇县的睢立锋已经在石家庄打拼多年。留在老家的孩子渐渐长大,可是他却没有办法把孩子接到身边。
在睢立锋因为不能把孩子接到身边而苦恼的时候,学校也在为要求入学的孩子太多而烦心。“我们原来对农村孩子入学也没有限制,但是这两年进入城市的农村学生实在太多了。如果不限制的话,每个班的容量都要超标一倍以上,这样对孩子们反而不好。”石家庄市一位小学校长坦言,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不可能完全实现与城市人机会均等。
“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到城市落户的限制;在收费方面先是一费制,不久又实行全免,石家庄市连续出台的这些措施,加速了农村孩子向城镇的流动。”石家庄市桥东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臧大健说,城市里的教育资源比农村强得多,“既然收费水平差不多,那有什么理由不把孩子送到城里来读书呢?”
2003年,石家庄市桥东区曾经在全市率先展开“小班化教育”试验,全区11所小学的100个班级采取小班化教学,每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然而不久,这项试验就告停了,不是因为试验效果不理想,而是随着要求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小班化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按照河北省教育厅公布的40至45人编班的标准,桥东区几乎所有学校的班级容量也都超了。” 臧大健说。而据石家庄市教育部门的统计,目前石家庄市区拥有外来务工、经商人员50多万人,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希望把子女接到身边上学,而石家庄市中小学学生总数也不过100多万人。
“压力就是不断前进的动力。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河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不会停歇。”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表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不单单是教育的问题,更是农村孩子融入城市的问题,“农民工的后代,不能还是‘农民工第二代’,他们要成为新市民,要成为农村走出来的最有希望的一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