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第四个周日为国际聋人日。今年的国际聋人日对于我省有着特别意义——首批19名聋哑人大学生入学绥化学院,进入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两个专业,将接受三年或五年的全日制高等专科教育。这不但开启了我省残疾人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新纪元,也将教育公平落到了实处。
聋人大学生们入学近1个月了,他们的大学之路走得如何?日前,记者来到绥化学院,探寻他们求学、上学的点滴。
能上大学 幸福得想哭
小月的大学之路有些曲折,母亲并不想让她读大学。“读大学干啥呢?又得花钱,还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趁着年纪小找个好人家嫁了才是正事儿。”
绥化学院的校领导、特殊教育学院的老师以及志愿者们一遍遍做小月母亲的工作。“聋哑孩子只要考入学校,不用交学费。”学院领导耐心细致的工作,渐渐打消了小月母亲“钱的顾虑”;“上了大学,可以学知识,学技术,无论对孩子的心理还是未来都有好处。”特殊教育学院的老师晓之以理;“小月来了学校,不用您操心,我们三个志愿者帮助一个聋人大学生,一定能够照顾好她的生活。”志愿者们动之以情。
妈妈“屈服”了,小月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不少聋人大学生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都和小月一样幸福到想哭。
交流不畅 用手机打字
刚入学的时候,经常看见聋人大学生用手语交流时表情焦躁,似乎两个人“说”了半天,都没懂对方意思。辅导员曹广志老师告诉记者,正常人看起来差不多的手语,其实有不小的区别,和说话有方言一样,手语也有“方言”,同样一个词、一句话,不同地区的聋哑人打起手语来并不一样。“我必须学好‘方言’,才能够和所有的聋哑学生顺利交流。从这点上来说,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学生中有的并不是天生的聋人,不会手语,靠读唇和说话来交流,这又加大沟通的难度。学生小何立了功,她有一部分听力,能用语言交流,还会一些手语,于是她负责“翻译”工作,让所有的聋哑大学生能够交流。聪明的聋人大学生们还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利用手机打字来交流。
特殊教育学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已经为学生们开了中国手语课,这相当于手语中的“普通话”,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们就能顺利交流了。
“定制”寝室 感受到温暖
上了10多天大学后,这些聋人大学生都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绥化学院是让我感觉最温暖的地方。”
为了方便聋哑大学生的生活,他们的寝室都是“定制”的。寝室的床都是下铺,卫生间也在室内。寝室里还有一个特殊的“频闪灯”,每当有人敲门,灯就会闪亮起来,同时还有“闹钟”的功能,起床、上课时间一到,也会闪亮,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可是16岁的春妮,并没因为这些便利条件而露出笑容。由于年纪小,在家时一直有人照料。这让她很依赖人,不适应大学生活。帮助春妮的三个志愿者十分关心她,却有一个铁则:“不帮她做,只教她做。”在志愿者耐心的指导下,春妮学会了自己去公共浴池洗澡、在食堂充值饭卡、在图书馆借书。春妮很满意自己可以独立学习、生活,笑容重新回到脸上,“教我们做比帮我们做更让我们感到温暖。”
读了大学 更敢“做梦”了
很多聋哑大学生对记者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够上大学。”没上大学之前,这些孩子对未来的规划很简单,读了大学之后,他们想法多了起来。
白杨很喜欢黑陶,一直想当陶艺工人。可是来到绥化学院,学习了艺术设计的专业课后,他不再想当一个陶艺工人了。“我想当一个黑陶大师,用自己的灵魂来创作陶艺作品。”他很费力的用语言说出自己的理想。小卉学的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主要是针对聋哑人视觉感受力强的特点,教他们用计算机进行视频、图片的剪辑和设计。她说,以后想开一个自己的影像工作室。
学到技术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上大学让他们“长了见识”。小何在听讲座时,知道了中国有一位留美的“聋哑博士”,不但可以给聋哑人讲课,还可以给正常人讲课,这激起了她当老师的梦想。“专科毕业了,我还想读本科、硕士、博士,以后当大学老师。”像小乔一样,想升本甚至攻读更高学历的聋人大学生占了1/3,他们都说,“读了大学,敢做梦了”
“虽然刚开学不久,但是学校已经开始为他们的未来谋划,正在积极的为他们寻找实习就业机会,并研讨他们继续教育的问题。孩子的理想越来越大,我们要为他们的理想护航,让他们未来的路越走越宽广。”绥化学院党委副书记董广芝说。(由于报道中涉及采访对象多为未成年人,为保护其合法权益,报道中人名均为化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