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常态:老师离家越来越远 学生则越来越近
“我感到他们真的需要我。”邢海燕感叹道。这位被学生私下里喊作“妈妈”的老师,一年前到离家40公里开外的江苏省南京市汤山中心小学交流。一年后,她竟舍不得走。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2012年,江苏省开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的流动工作。从最初的“不愿去”到现在的“想要去”,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了交流的价值。
美术老师陈楠在靖江市西来镇土桥小学交流时发现,美术教育在农村小学得不到重视。“我只是希望农村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美。”为了这一“使命”,陈楠毅然决定留下,成为土桥小学第一位专职美术教师。
然而,在交流工作起步阶段,许多教师有抵触情绪。遥远的路途让许多交流教师望而生畏,很多教师天还没亮就得起床,晚上回到家又早已过了饭点。
这种抵触情绪也体现在应付“规定动作”上。2012年起,江苏省要求各县(市、区)每年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5%。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哪个学校舍得把好老师送出去?流动出去的要么水平一般,要么是领导不喜欢的。”
为了应对这一状况,许多地区把职称、评优等与交流硬性挂钩。泰州市明文规定,凡符合交流条件但不报名或不服从安排交流的,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年度考核优等评定中,一票否决;当年交流的老师优先考虑。
除了从制度上“倒逼”,教师也有选择的自由,鼓励他们主动“走出去”。今年夏天,苏州第十六中学初中语文老师陆欣通过首届网络双选会成为第四中学一位高中语文老师。陆欣直言,高中教学让她更有成就感。
抛开“奖惩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交流中感到他们的不可或缺。2013年,泰州外国语学校的音乐老师顾娟到靖江市西来镇最边缘的义兴小学交流,第一次让义兴小学的名字写进市合唱比赛的荣誉簿里,面对孩子们满是兴奋的脸,顾娟决定再交流一年。
“老师教得好,又善于和孩子沟通,我儿子每天回来都要念叨新老师。”学生家长陆浩这样感叹。
一些学生和家长开始发现,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校。2013年,拥有雄厚师资的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与南京双塘小学“结对”,前后有17位名特优教师到双塘小学“蹲点”。在双塘小学今年招收的185名新生中,本学区学生共有157人;此前,最少的一年只招了63名学区生,不到当年学区生摸底总数的40%。教师流动无疑成了“择校热”的“散热器”。
老师离家越来越远,学生离家越来越近,成为江苏一些地方教育“新常态”。而这一“新常态”的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从“奢侈品”到“必需品”的变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