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怎样深化?关键在于突破做形式上的文章,进行实质性教改。近日,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有人质疑“会弱化母语教育”。对此,该校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是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一环,并辅以系统配套改革,“并不等于弱化母语教育”。
人大的做法之所以引起争议,除了母语教育一直受到关注外,还与近日北京高考改革增加语文分值有关。有舆论对中学“强化”母语教育、大学“弱化”母语教育两种截然不同做法很是不解,在笔者看来,增加分值并不意味着就是“强化”,而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也不见得就是“弱化”。
我国基础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应试化。语文的阅读、写作都变为应试阅读、应试作文,学生学语文,首要目的是考出好的分数,而不是提高人文修养。要让基础的母语教育真正得到重视,就有必要改革应试教育体系。眼下北京的高考改革,尚未触及制造应试教育的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还是在考试分值上做文章。表面上看,这是对母语的重视,可实际上,在应试教育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分值只会导致语文应试教育更加严重,难以起到实际的强化作用。
而大学教育的问题,则在于必修课多达80%以上,选修课则太少,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与此同时,对于很多基础公共课的教学,老师们基本上还采取灌输教学方式,如此一来,不少列入必修课的课程,学生们并不待见。大学语文教育就是这样,虽然是学生的必修课,可是,有多少学生真正重视呢?可以说,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只是形式上的重视,而真正重视大学语文,恰恰是摆脱“必修思维”,通过增设更多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吸引学生选修。人大的母语教育改革,是积极的尝试,按照学校的计划,改革后的大学汉语课纳入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由一门课变为几门课。这其实对师资、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兴趣进行选择。
事实上,近年来,为表示对某一科目的重视,教育部门往往发文要求将其纳入中学或大学教育的必修课,这种做法常赢得喝彩。可舆论并没有深究这是否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否真能起到重视的效果。其实,这一方面涉嫌挤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有权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条件自主设置课程,另一方面,不断增加必修课比重、压缩选修课空间,限制了学校的办学个性,也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结果老师、学校都有抵触,剩下的也只有形式上重视了。
对于高考改革来说,形式上的文章,就是考试科目改革、分值调整,而实质性的改革,则是实现考试招生分离,推进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对于大学教育改革来说,形式上的文章,就是增加某一课程,以培养所谓“创新人才”,而实质性的改革,则是全面推进学分制教育,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如此,才能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