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南农业大学再次捧回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康相涛教授领衔的家禽研究团队主持的“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奖。这也是该团队继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再次摘得国家科技奖。至此,该校已连续10年获得国家科技奖19项,其中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奖8项。长长的成绩单和铺满桌面的获奖证书,记录着一所地方农业高校在科技创新的路上蝶变高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河南农大屡获大奖首先在于坚定的科研初心,即研究方向始终紧扣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在这19个获奖项目中,涉及粮食增产高效及新品种选育的就占了8项,涉及家禽疫病防治和种质资源利用的占了6项,涉及林木种质创新及病害防治的占了2项,这些项目无不是国家战略的重点领域,尤其是有关粮食增产高效及新品种选育、家禽疫病防治和种质资源利用的研究项目,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与河南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相吻合。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一经结合便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结出丰硕的果实。
凸显优势,特色发展。在纷繁激烈的高校发展竞争中,河南农大没有迷失自我,他们始终清醒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始终在围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做文章,专心一境,重点突破。19个获奖项目,各个都与“农”字密切相关。在河南省对接国家“双一流”计划而实施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中,河南农大作物学、兽医学入选优势学科,农业工程和林学入选特色学科。在全球ESI的排名中,河南农大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学科双双进入前1%。河南农业大学提出,要全面建设以农为优势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写好“农”字文章,搞好农业科研,是河南农大长期不懈的追求。有人说,河南农大的教授“土气”,不像大学教授像农民。河南农大的教授不以为忤,反而乐在其中,甘之如饴。
源于实践,用于实践。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范国强教授说:“我们团队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创造了自然界中没有的四倍体泡桐品种。该品种在大田种植后表现很好,所以人们愿意去种植这个品种。”该校王泽霖教授团队开展的《禽用浓缩灭活联苗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养殖行业病种繁多、病原多变、生产上急需免疫监测手段、有效疫苗及联合疫苗缺乏等问题。这些科研选题,都是来源于生产实际,研究目标都是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一经突破,很快就得到推广应用,打通了实验室到生产一线的通路。
协作攻关,团队作战。2013年,该校牵头组建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从全国2700多所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首批“2011计划”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协同创新”是该校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宝贵品质。该校郭天财教授主持的《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和尹钧教授主持的《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们认为,关键技术的研究牵涉到品种选育、田间管理、信息处理、技术推广等方方面面,时间长、战线宽、见效慢是农业科研的主要特点,靠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与其他单位协同攻关,依靠团队的力量。
心无旁骛,耐得寂寞。农业科技创新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无论是新品种繁育、种植养殖技术创新还是技术推广应用,都只能一步一步来,没有捷径可走。16年埋头鸡舍的实践积累,10年的科技创新和集成推广,康相涛教授的家禽团队创造了一个“土鸡”变“凤凰”的神话。“神话”的背后,却是康相涛在鸡舍安“家”,闻鸡起舞、与鸡为伴的执着追求。该校陈彦惠教授主持的“豫综5号和黄金群玉米种质创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然而田间试验、品种审定的过程漫长而充满变数。“可能一场狂风、一次大雨,你的努力就白费了,只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坚持下来。”陈彦惠教授如是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