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篇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振自信心,都需要将“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要有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凸显了自信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
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自信
自信是作为主体的人相信自己的思想、道德、能力、水平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与精神素养。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就是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者、参与者及利益相关者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巨大价值、作用、意义、前景有着一种充分的信任,并保持有参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一事业一定能有所作为的信心,能取得成功的心理与精神状态。显然,这种对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景持有的信任、信心与积极的心理、精神状态,对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意义重大,它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重要心理条件与重要精神力量,是建设者们应具有的可贵精神品质。
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是中国教育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增强中国教育自信的内在要求与发展结果。同时,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仅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自信的来源与基础,而且蕴含着要有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自信之必然要求。一方面,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需要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树立信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只有在不断增强信心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健康而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一定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为在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会不断得到夯实与推进。
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自信
国务院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于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价值判断,我们说,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自信。事实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首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厚实基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颇具争议,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路子,或称为“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世界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许美德认为:“可能存在‘中国大学模式’,呼吁中国大学更加自信地在丰富文明多样性的努力中有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在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公众素质上所做的努力,也昭示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着坚实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自1999年扩招以后逐年快速递增,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2000年(扩招后一年)为12.5%,2016年为42.7%。本专科在校生数、研究生在校生数也大幅上升。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其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增长”,更重要的是“质的转变”。从高等教育内部看,数量的增长意味着学习形式(终身学习的兴起)、教学方法、支撑条件多方面的变化;从高等教育外部看,会对经济的拉动、就业供需的调节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中国已建立了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依据《QS世界大学排名》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及《美国世界新闻报道大学排名》,2017年中国进入全球排名前500的大学共有12所(在以上三个排行榜机构中均被列入前500名的大学)。除了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国已有多所大学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学科。依据汤森路透发布的ESI学科排名,我国有182所大学共计617个学科在2015年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低于美国(2835个)、英国(792个)、德国(688个),优于日本(457个)和澳大利亚(321个)。较之于2010年,中国大学的ESI学科数增幅显著,从2010年的280个增加到2015年的617个,增幅高达120%。
再其次,中国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正在不断涌现。
从创新人才的培养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培养出多位在发达国家最高科研机构任职的顶尖科学家。我们统计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英国科学院、日本学士院和德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名录,发现一共有46名中国院士(含华裔),其中在中国取得本科学位的42人(占91.3%)、获硕士学位的32人(69.57%)、获博士学位的9人(19.57%),仅4人没有接受中国高等教育。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校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也已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走上了世界学术的舞台。2011—2012年在校研究生对国际高水平论文贡献率达36.8%,对国内高水平论文贡献率达32.3%。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近80%是国内博士。这充分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是可圈可点的。
从创新成果的研发来看,对比各国在1990—1995年与2010—2015年两个五年的SCI/SSCI/AHCI论文发表量,在2010—2015年间,中国的总发文量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并远远高于英、日、德、澳四国的发文量;从各国发文量的增长幅度来看,中国的增幅最大,远超过发达国家。
事实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们有理由进一步增强中国高等教育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还需要提升自信
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自信,也应当有自信;但这不是说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很好了,可以庆贺了。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挑战表现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整体数量与质量同欧美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比还有一定差距,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仅要迎接全球范围内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优质生源的激烈竞争,而且面临着“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艰巨任务。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的学科数还未进入前三甲,依然低于美国、英国、德国。我国大学中的世界一流学者依然处于稀缺状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性成果还不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师评价模式还不能很好地激励教师投身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学校的绩效评价还不能全面反映高等学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要求,存在着片面倾向。同时,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还相对滞后,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还要正视的是,因为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大学的需求,加上资源配置存在着向高水平建设大学倾斜的状况,一些人对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不满,出现了一些极端片面及非理性的观点,如因极少数教师出现的问题而否定中国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因高等学校少数学生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而否定中国高校学生的整体质量,因极少数高校管理者出现问题而否定高等学校管理者队伍等。这些观点在网络上的传播已严重损害了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自信心,同时也影响着社会上一些人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信心,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
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理性而实事求是地讲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人们辩证地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人们树立起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信心。
在不断增强自信中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由此我们认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振自信心,都需要将“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怎样在不断增强自信中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呢?
自信来自对正确发展方向的把握。因此,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首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的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明确了前进方向与发展道路,我们就能自信而坚定地向前。
自信来自能力与水平。因此,要加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能力建设,这是最为关键的。具体来讲,要加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与服务社会能力建设,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的同时,严把高校教师入口关,严格高校教师考核,严肃高校教师规范,构建起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激励与淘汰机制,使高校教师队伍真正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此其一。其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大学里能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为国争光,为民造福。其三,要加强高校管理者办学治校能力、业务管理能力、服务师生能力建设,使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支撑,有一流的学生支撑,更有一流的管理支撑。
自信来自视野与胸怀。要以“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吸纳它们成功的做法,吸取它们发展中的一些教训,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传统与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结合起来,处理好坚持中国特色与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趋势的关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就会顺利达成。
(程斯辉系武汉大学中国教育家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王传毅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