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进入材料报送阶段,各校的高教所、发展规划部门都在筹备之中——
高教研究如何服务科学决策
日前,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进入材料报送阶段,各校的高教所、发展规划部门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上,来自院校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研究如何支持决策展开了讨论。
“双一流”与高教大众化呼唤科学决策
北京高校计划建设“高精尖”创新中心19个,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打造21个高峰学科,广东省为“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投资150亿元。区域计划出台背后,高教强省竞争日趋激烈。
“2014年985高校校均经费4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占46%,科研经费27%,资源主体是由国家配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表示,“‘双一流’强调国家行为、政府主导将不会改变。但是以绩效为杠杆、引入竞争机制必然会引导各省区市、高校制定独特的发展战略,加强决策的科学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院校研究发展的动因。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2015年为40%;2002年校均学生规模6471人,2015年达到了10197人。“早期高校的高教所、改革与发展研究室的职责范围其实就是院校研究,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领导者产生了应对管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的决策支持需求,这也是世界高教发展的普遍规律。”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蔡国春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院校研究的增长点,是以问责制为背景的教育教学质量改进和办学绩效研究,以生源市场竞争为主线的学生特征、学生满意度、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大数据为院校研究提供新维度
怎样区别好课、水课?传统上,学生期末都会填一份课程满意度调查,对课程及授课老师进行评价。但由于个人因素以及选课动机的不同,课程的客观效果很难测量,也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方向性建议,大数据方法的引入为评估提供了可能。
针对通识课的教和学,复旦大学高教所进行了大数据分析。该所副研究员陆一举例,由于学习是师生共担的行为,对通选课高能教学指数和学习投入指数两个维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前者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后者反映学生学习投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要远高于自己的学习投入,前者平均分在八十左右,而后者只有四五十分。67%的学生临时抱佛脚,15%的学生无论平时还是考前都只花很少时间。教学指数和学习投入指数都很低的,‘水课’就比较多。”
因此,激发学习投入、提高学习的意义感是通识课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对经典好课如‘《理想国》导读’‘社会科学经典导读’的调查,可以发现,学习投入明显高于平均值。因此,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意义。”陆一表示。
“哪些是水课,哪些是好课,有哪些不同类型的高能课程。学习分析可以提供自我诊断的支持,也有助于事后改进。”陆一说,“这也是院校研究可以积累数据,持续激励改进的动力。”
学术品质与应用价值须平衡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期望,社会大多寄予对高等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仍引发关注。
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常桐善指出:“院校研究机构是大学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为大学决策提供实证性研究依据。”
“内部咨询应学校行政部门需求,看重是否解决实际问题。高教研究则看重方法创新、普遍规律。二者之间的耦合,意味着高校决策者由经验决策走向循证决策、科学决策。”同济大学高教所讲师张端鸿说。
武汉文华学院院长刘献君指出,院校研究要处理好服务领导决策与服务学生成长、机构的行政性与研究的学术性、数据分析与质性研究的关系。“研究范式要由重演绎、综合、普遍、理论转到重归纳、分析、特殊、实践。大数据为院校研究的开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通过数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决策提供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