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诚哉斯言!学风是学术发展中的根本问题,事关学术兴衰。在我看来,优良学风的核心要求是刻苦勤奋、诚实严谨、求真创新,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学术成果。显然,学风包含做人和为文两方面的内涵,由学风问题又可以衍生出学术道德问题。在史学领域,我们提倡坚持优良学风、追求历史真理,做人和为文力求真诚、求实、创新三者相统一。这就要求治史者一定要有淡泊、宁静、诚实的纯真品格,有执着、求真、创新的奋进精神。
我国古代史家对学风和学术道德一直有着明确认识。唐代史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才、学、识”,即所谓“史学三长”说。元代史家揭傒斯任修辽、金、宋三史总裁官时,针对当时学者争正统而互相攻讦的情况,提出了“修史之德”的“心术”主张。他认为修史“以用人为本。有学问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可与;有学问文章知史事而心术不正者,不可与。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本也”。清代史家章学诚继承揭氏主张,在《文史通义》中专列《史德》一篇,明确提出“史德”观点,并作了理论上的界定。他说:“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史家之所以要特别重视学风与学术道德,是因为史学研究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史学创新特别是一流的创新不仅需要“史学三长”,更需要真诚的心灵、纯真的品格、过人的毅力。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说:“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正道出了史学创新的艰辛。一个有成就的史家,其专业素养和学术修为是千锤百炼、不断升华的结果,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有优良学风和学术道德的学人。
当前,史学领域还存在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甚至学术腐败现象。这些现象反映在学术成果的发表和出版上,是各类史学成果虽然数量猛增,却存在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而且剽窃、造假等伪劣学术成果也时有出现,突破了学术道德的底线。对于当前学风和学术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如果任其蔓延就会破坏学术发展的生态。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以促进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规范化,这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除了要加强外部制约,学者自身更要加强自律,在学风和学术道德问题上要有一种理性认知、一种高度自觉。“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史学领域,治史者必须熄灭学术浮躁之火,摒除急功近利之欲,愿意为史学穷尽一生精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