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份简历石沉大海”“留学一年月薪缩水7000元”“海归对工作满意度不足40%”……最近,关于海归变“海带”的新闻成为时下年轻人又一个集中吐槽的话题。随着留学大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海归开始涌入国内就业市场。
然而,这些“含着洋汤匙”的海归却发现,由于不了解国内的就业情况,自己的时间安排与国内招聘流程不同步,加上眼光过于“挑剔”,沦为“海带”已经成为海归们不忍面对却不得不接受的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留学是否仍是值得投资的“镀金”方式?
八成留学生选择回国,海归不再是“香饽饽”
今年年中,在澳大利亚留学并留下工作的施木瑶决定回国。虽然挣得不算少,文案相关的工作也不算太累,一年三四十天的假期更是能让她来几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按她的话说,在澳大利亚总是过着“多年如一日的中老年生活”,生活没有新意,还是回国“有意思”。
然而,观望了半年的施木瑶至今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我一直在找北京的工作,但是能接收我的公司,工资只相当于我在澳大利亚的工资零头。我想去的地方动不动就要求985高校毕业,我在澳洲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人家还看不上呢”。
“我这样的背景早就不是什么‘稀缺人才’了吧。”施木瑶无奈地说。
自2000年起,留学回国的人数开始急剧增长。来自《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的统计显示,这15年间海归人数增长了45倍,共有79.87%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同时,海归就业也在不断增长的竞争压力下被挤压,薪资过低、专业不对口、工作满意度低等问题随之而来。
根据《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超过八成的海归认为自己“学非所用”。另外,部分回国留学人员薪资水平达不到期望值,约50%的硕士生、67%的本科生以及约78%的专科生薪资在5000元以下。海归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水平整体偏低,“满意”及“非常满意”的仅为33.2%。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找工作已经成为留学生必须面对的头号难题。国外就业市场饱和早已成为普遍问题,留学生更是因为其外籍身份受到种种限制。可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大家都说的“国内机会多”也不能让找工作变得更容易。
在意大利某高校就读奢侈品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张楠现在正在意大利一家公司里实习,并很有可能转成正式员工。然而,这一令人羡慕的机会却是因为他没能找到国内的工作机会。
“毕业找实习的时候,我一门心思想回国,投的全是国内公司,成天盯着国内各个专业对口企业的招聘,简历也是投了好几份,但是都石沉大海了。”张楠说。结果现在这家意大利公司从学校就业系统看到了他,经过面试,张楠顺利留下实习。虽然回国之路暂时吃了闭门羹,张楠仍然打算过一两年再考虑回国试试。
虽然不少海归沦为“海带”,海归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仍然明显。《报告》调查显示,60.5%的单位在招聘时更倾向于使用海归,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
但是,对于海归伸来的橄榄枝,国内的很多用人单位已经没有了早年“十分稀罕”的态度。一位中国企业负责人表示,留学生的交流能力、演讲能力、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很突出,“但对于企业来说,招聘时面对的是包括所有应届毕业生的庞大群体,我们不会特别考虑海归的特殊性”。
与国内脱节、眼光挑剔成为“海带”的硬伤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一路披荆斩棘、从国内飞到国外又一路“杀回来”的海归变成了“海带”?对此,不少留学生及专家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是海归回国找工作时最大的“绊脚石”。
《报告》显示,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是海归就业的主要劣势,半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以及“回国时间晚,错过校招季”。
硕士毕业于英国某高校的丁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就读金融专业的她总听周围的亲朋好友说,在国外学这个专业回国最好找工作了。在这一年多的研究生生活中,忙于学习、旅游、参加各种活动的她并没有过多关注国内的就业市场,只是觉得“回来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先抓紧时间在英国体验生活吧”。
去年9月一毕业,丁诺赶紧回国,却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一些企业的网上申请,甚至笔试和“一面”,这让丁诺备受打击。在家人的帮助下,丁诺赶紧进入一家银行开始实习,直到今年3月,丁诺不断地网申、投简历、笔试、面试。
这样的经历不仅让沉浸在异国生活的丁诺十分迷茫,一轮轮的被拒经历也让她感到,找不到工作比当年收到申请学校的拒信还要痛苦百倍。“因为在英国读研的时间很短,我的实习经历也没有国内的学生丰富,在国外的实习经历认可度低,回国实习对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成本太高了”。
而对于毕业于法国某大学的徐薇来说,自己的提前规划让她没有错过回国工作的机会,但她却为此付出了很多。
“当时为了回国实习,有一次我突然收到一家驻外机构在北京实习的面试通知,于是我马上回国,光机票就花了两万元,一周之内往返北京巴黎,就像打了个‘飞的’,同学都觉得我疯了。”徐薇说。
这次疯狂的经历让徐薇得到了这个实习机会,也让她顺利留在这个机构工作。然而,长期的加班换来的只是一份不高的固定工资,和在法国两三年的学费加生活费相比,“不知何时才能把那时花出去的学费挣回来”。
对于自己的出国留学经历,不少海归都是引以为豪的。这样的自信和骄傲,让海归在国内找工作时更加挑剔,有时甚至会“眼高手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校友会一位代表表示,海归回国就业优势明显,“但是有些人对自己定位不明晰,导致了最后对国内的就业市场不了解,所以回国之后找工作困难。”
海归在就业时的挑剔,不仅表现在职位、企业发展、薪资等各个方面,还表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希望在一线城市工作。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看不上”二三线城市,而是他们认为,这是唯一的选择。
在英国某高校读研归国、如今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蒋恬恬表示,“之所以选择在北京工作,是因为在二三线城市,能用到我在英国收获的经历、眼界、能力的机会太少。相比之下,还是一线城市国际化的机会多一些,也更容易接纳海归。”
留学的价值不能仅用薪资衡量
“海带”群体的不断扩大,不仅引起了网络舆论的关注,也让正在海外求学的,以及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心态发生了动荡。随着国内高校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加上不少学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很多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同样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这对海归来说,更是一种冲击。
北京某高校硕士毕业生刘熙曾经在考研还是留学这件事上纠结很久,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由于本科时学习小语种专业,自己一直以来是打算出国读研的。然而,这几年海归的就业形势不太好,自己也没有留在国外长期生活的打算。大三下学期,她“悬崖勒马”决定考研。
“反正无论如何都是在国内就业,衡量了一下,与其花家里几十万元‘投资’留学这件事,不如好好考研换个专业,丰富自己的经历。这样下来不仅省钱,有一个更具认可度的国内名校学历,还能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研究生老师和同学。”刘熙说。
至于失去的海外经历,刘熙表示,自己也没有丢掉外语优势,“读研时学校里有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我也参与了不少外国的学术活动和实习,觉得自己啥也没耽误。”
海归变成了“海带”,留学真的就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吗?对此,不少曾有过留学经历的人表示,留学的意义不仅是换来一个高薪工作和一个海归的光环那么简单。
蒋恬恬如今的工作单位,薪资待遇和她的英国同学比起来“让人有点尴尬”。什么时候才能赚回来那一年多花出去的几十万元?她觉得“不知道得用几百年”。但是对于那一年多的留学经历,她表示它的价值是不能用自己现在的工作待遇衡量的。
“我真的很感谢父母可以让我在20多岁的年纪有机会出国看看不一样的世界,这给了我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有机会体验到在国内感受不到的各种经历。”蒋恬恬表示,从这一点来说,父母们是最伟大的,可以不计风险和回报地花一大笔钱让自己的孩子出国深造。
“虽然最终我还是回国了,但是我的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这还不是留学的价值吗?”蒋恬恬说。
在张楠看来,开阔眼界是留学最大的价值。“我不想被眼前的事和周围环境局限了思维,毕竟待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很难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种可能。”
张楠说,“我和我父母都相信,出国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接触不一样的人之后一定会有某种改变,也许是自学能力,也许是语言能力,也许是更包容,也许是更独立,虽然说不出是什么,但不妨出去看看。”
说到底,“海带”或许只是海归心里迈不过去的一个坎。张楠认为,“‘海带’的理由千千万,说服自己不工作是很容易的,暂时的‘海带’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一直待着,要么降低期待找个工作,要么抓紧提高自身能力。”
“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期待太高,或放不下过去。”张楠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