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师徒困境如何突围 超常规发展负面效应显现_地方-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研究生师徒困境如何突围 超常规发展负面效应显现

首页 > 

地方

 > 上海

 > 研究生师徒困境如何突...

研究生师徒困境如何突围 超常规发展负面效应显现

超常规发展负面效应显现

研究生师徒关系困境如何突围

在被自己的学生举报后,最让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弄不懂的,就是学生为什么会那么恨自己。

而随着昔日师生反目成仇的故事浮出水面,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矛盾也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研究生阶段与其他教育阶段最大的不同,便是学生的科研和生活都与导师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现实生活中,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真正融洽的却不多。

不少人都将师生矛盾背后的深层原因,归纳为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的负面效应。研究生扩招后,一个导师带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学生,很容易对学生无暇顾及;而通行的“项目养人”模式下的师生需求不对等,也使得师生关系易生裂隙。

双方需求不对等易生矛盾

“我周围恨导师的学生倒是很少,但对导师表示遗憾和不满的很多。”曾在西安一所985高校读硕士的夏季(化名)说。

在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明阳看来,研究生学习期间,师生关系协调的前提条件是双方需求得到满足;而导师和研究生产生矛盾,正是因为双方的需求和目标出现了偏差。

为何双方的需求会不对等?他认为,一方面,大部分导师招生的首要目的并非培养人才,而是让学生分担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大部分本科生读研的目的,也并非出自对科研的真心喜爱,而是作为逃避就业的手段、考取公务员和事业编的敲门砖。

“因此,在此背景下,如果研究生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任务,导师自然会有怨言。”李明阳说。“如果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难度过大、占用时间过多、提供的科研补助过少,让学生学位论文进展困难,毕业前夕平民教师又不能发挥人脉、帮助研究生觅得理想岗位时,学生便会心生怨言。”

“双方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推动导师的学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研究生本人从中掌握了坚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研素养,并凭借着这些知识和素养找到理想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李明阳说,然而,仔细分析,这种和谐共处的前提条件对于大多数院校、大多数专业并不存在:在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对专业知识或科研素养要求并不高;在“拼爹”盛行的社会氛围中,学术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情况下与经济收入成反比;而且不少学生认为情商比智商重要,与其努力读书不如尽早实习、兼职,从而积累人脉提高情商。

尽管导师客观上对学生疏于指导但更多问题还是出在学生方面

夏季的硕士生导师是三级教授,同时还是学院的副院长,带了硕士、博士共50多名学生,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找项目、拿经费,对于学生则无暇顾及。“没有项目,怎么评副教授、教授?”夏季说。

尽管3年间自己以第一作者发表了8篇论文,但到毕业时,夏季还没怎么见过自己的导师,导师则连他的毕业论文都没看过一眼。

因此,夏季把自己读硕士的3年形容为“导师不导,学生不学”,并认为这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导师爱项目,不爱学生;学生爱前程,不爱科研。”

夏季认为,“代沟”也是造成矛盾的重要原因。“越是专家,课题越多的人压力越大,所以有些导师自己是工作狂,就把学生也当作工作狂,认为他们每天待在实验室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习惯了熬夜,也习惯晚上11点还给学生打电话;老人家还喜欢拿以前的经历说事,说当年毕业时一个月就200块钱工资,住的都是没窗户的房子,非得让我们感谢现在这个时代和社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安美建说,尽管客观确实存在着导师对研究生疏于指导的现象,但他认为,更多的问题在学生方面,“为什么上研究生呢?多数研究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更不知道研究生阶段与大学阶段的差别。”

在安美建看来,多数研究生有着对自己不合理的定位和超高的期望。他们“还像上本科一样,希望导师告诉他一本书,然后考出好的成绩”,同时,又对导师专业外的期望太高,希望跟着有门路的导师,便于自己有个好的前途。

“两者都希望利用对方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最终矛盾才会激化。”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导师被学生举报的事件正是这类矛盾激化的体现。

“项目养人”模式下研究生所得太少?

在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类似于项目里的老板和员工,很多受访的高校教授和研究生都认为,正是这种“项目养人”模式在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师生关系容易产生裂痕。

夏季如今在美国读博士,他感到,尽管国内外研究生培养都是“项目养人”,但在美国,项目经费完全由教授控制,一般其中有50%都要作为劳务费支出,导师能够招多少学生,完全由他的项目经费多少决定,因为一旦决定招收一名研究生,在入学前便要承诺付给他几年的奖学金。“这样的话,肯定会好好珍惜。”

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喻海良也有同样的感受:在澳大利亚的大学,教授申请到的项目经费通常80%以上要作为人工费,而发给学生的奖学金也有最低标准,一般每年2.5万~3.5万澳元左右,而1.5万澳元便足以负担学生的生活费了,因此学生都能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

而中国的科研项目不但各项支出比例有着严格的“一刀切”规定,而且劳务费的比例相对较低,往往不超过20%。

中国的导师也有自己的苦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臻举例说,一个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周期为 3年,如果按照2010年的资助强度20万元,其中15%可以用作发研究生科研补助计算,就是3万元;如果是30万元的项目,就有4.5万元可以用来发科研补助。但分摊到每个学生头上,每月最多也只有几百元。

“不可能给学生发很多补助,师生矛盾也不是简单地给钱就能解决的。”马臻说,作为导师,除了指导学生,他还要承担多项任务,备课、上课、开会、从事科研、申请项目、处理各种杂事,每年,光花在写项目申请书上的时间,就有1~2个月。他认为,学生进校的主要目的应该就是学习和科研,而有些学生不专心科研,因为个人私事经常不来实验室,也令他感到心力交瘁。

机制改革尚需时日 “臭味相投”是和谐的前提

由研究生扩招导致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已在近年内受到关注。在2013年3月1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孙也刚强调,今后研究生教育将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为防止“导师不导”现象,近年来,各高校、科研院所也纷纷出台规定,限制每位导师每年的招生人数。

不过,“项目养人”模式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通行方法。马臻建议,鉴于这一做法在短期内得不到解决,一方面,应加强导师的职业发展辅导,作为导师,就应该多和研究生在一起,不但要指导科研业务,而且要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生活困难,甚至和学生去食堂吃饭;同时,也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风教育和过程监督,建立清退机制。

在马臻看来,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好的导师,比如他自己读博的导师,虽然也是“放羊型”的,每年在实验室见到他不超过5次,但他把学生都看作独立的科学家,和学生像同事一样探索科学问题,因此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好的导师培养人、提携人,但是平庸的导师利用人,把人当作有手的工具。选导师不能只是看光鲜的外表、职务、履历、发表文章,还要看人品和是否愿意并有能力提携后辈。”马臻说。

安美建则认为,“项目养人”并非一无是处,导师的科研项目是学生进行研究生学业的经济基础和科学基础,学生的开销要从项目里出,其研究生学业方向的合理性也来自项目的合理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导师和学生间‘臭味相投’是达到和谐的最简单条件。”安美建将不同的导师概括为“放羊人型”、“公司老板型”、“保姆型”、“玉皇大帝型”、“唐僧型”等,他认为,在刚开始进行双向选择时,学生就需要选择与自己“臭味相投”类型的导师,从而顺利完成从学生向科研工作者的转变。如果选择的导师不适合自己,无法完成项目的工作,就应该及时更换导师或退学,这也是国际惯例。“不能对导师有任何专业之外的期望。在国际上,导师都是把研究生带进某个领域的领路人,导师领进门,修行还是靠个人。”

喻海良也认为,正因为导师和研究生是双向选择关系,因此有必要加强研究生入学前的教育。学生在选择导师之前,就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如果选了有行政职务的导师,就要做好见不到导师的心理准备,而不要抱怨导师不负责任;而导师在招生的时候,也应该告诉学生自己是否有行政职务,每个星期能有多少时间用于科研和指导,如果无法满足学生的期望,应该尽早说明。

回想起自己在国内的研究生阶段,夏季觉得,“在最渴望知识,对科学最抱有热情的时候,却未能很好地汲取养分。”

总结自己找导师的教训,他认为当时太过注重导师的名气和地位了。“指导自己的老师是否负责,是否有科研素养,才是最关键的。”因此他觉得,学生在找导师时不能太盲目,“不能专门找院士、长江学者,或者行政级别高的,他们往往最没时间指导学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地方 四川灾区孩子在天津重新背上书包
      新华网天津5月21日电(记者张建新、王宇丹)5月20日上午,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小学的同学们迎来了一位新伙伴——从四川省都江堰重灾区来天津投奔亲人的廖煜晨同学。了解到廖煜晨的情况后,平山道小学热情地接收了他,师生们用爱心告诉他:“我们是一家人。”廖煜晨是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在地震中,
    • 地方 大学本三批录取结束 重庆5.9万考生...
      大学本三批录取3日结束,我市共有5.9万考生被本科批次的院校录取。据悉,4日将进行高职一专批次的录取。据介绍,提前批本科我市共录取考生1724人,一本录取考生15734人,二本录取考生29548人,三本录取考生12226人,共计59232人。市招办有关人士表示,今年考生填报志愿内倾现象比较突出,如在
    • 地方 经费支撑导师指导 本科生科研无后忧
      “研究经费的获得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学院对我们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肯定,我想对于以后我们工作和继续深造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3月20日举行的理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签约大会上,十五个课题项目的负责人代表朱琳向记者表达了她激动的心情。08年3月,理学院陈菘等60多名本科生的共15项课题通过
    • 地方 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
      7月19至21日,受中国钢结构协会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委托,由天津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及天津市空间结构学会协办,由士兴国际集团承办的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
    • 地方 天津工业大学4800万元组建科研创新...
      11月13日,天津工业大学举行会议,正式启动组建学校“十一五”综合投资学科建设项目创新团队。校长张宏伟、副校长肖长发以及科技处、人事处、研究生部、教务处、国资处负责人和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学、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等五个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研究生部主任武宝林结合
    • 地方 天津高校为灾区学生入学开设“绿色通道...
      天津市高校为秋季入学的灾区新生筹划了具体的帮扶措施。南开大学将为2008年高考入学的四川新生提供减免学费等资助。据介绍,2008年,南开大学将在招生总额里专门划拨一部分名额,留给延期高考的四川籍学生。学校将视每名学生的困难程度,确定减免学费的补助。目前,针对四川的高招计划正在协商调整中。天津市天津大
    • 地方 天津商业大学中频电阻焊控制器问世
      由天津商业大学机电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数控中频电阻焊控制器日前通过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鉴定。电阻焊是一种高效率、低运行成本,不用焊条及保护气体的焊接手段,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动车组车厢、家用电器及五金加工相关的制造业广泛使用。数控中频电阻焊控制器是中频电阻焊设备的核心部件,产品设计中采用了
    • 地方 南开大学师生已为灾区捐款110余万元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连日来,地震灾情牵动着全体南开师生的心。截至5月21日12:00,全校师生已为灾区募集到爱心款110余万。为了全力支援灾区,以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全校各学院、各单位教职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教代会工会等途径踊跃捐款,目前已捐款86万余元,涌现出许多感
    • 地方 法驻中国大使率领法企业家代表访问中国...
      3月27日,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先生率领法国企业家代表团一行46人访问中国民航大学。在欢迎仪式上苏和大使,中国民航大学校长吴桐水分别致辞。中国民航大学党委书记潘志祥主持欢迎仪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和天津外事办领导陪同访问。苏和大使说,中国民航大学坐落在汇集高科技领域的天津航空工业园区,有着广阔的发
    • 地方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方网站开通
      本网天津站25日讯(记者刘俊仁)2008年6月25日下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方网站的开通仪式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信息中心的多功能厅举行。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欣,中国教育科研网网络中心主任助理、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副总编辑任蕾,天津教育委员会科研处处长王繁臻等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