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阀”横行的中国学术界_大学-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学阀”横行的中国学术界

首页 > 

大学

 > “学阀”横行的中国学...

“学阀”横行的中国学术界(图)

摘要:

近年来,笔者对中国学界整体表现感到越来越失望。见到许多学者失去了学术激情和学术理想,频繁奔走于会议与项目之间,实感痛心。当然,全然苛责于学者本身自然不对。当我们见到有些宗教场所在开门创收,有些公益机构在利益输送,有些地方政府与民争利,我们又怎能期待高校独善其身呢?过去30余年,中国在脱贫工作以及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最需要的是让这个国家更加公正、公平。

“学阀”现象加剧高校学术腐败

作者 | 李江

近日,美国Plagiarism Watch发表一份题为《科学论文代笔公司与掠夺欺诈型期刊合谋中国学者》的报告,该报告挖出了一家被称为“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该公司与巴西SCI杂志合作收费,为中国学者发表涉嫌抄袭、造假的论文。2015年,该刊发表的文章当中,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比例高达78.1%。

在此之前,中国学术界曾被爆出三起国际学术期刊的撤稿风波。2015年3月,英国BMC出版社(BioMed Central)撤回43篇论文,其中41篇系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同年8月,全球著名学术出版集团斯普林格(Springer)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发表的64篇论文,而这些论文全部出自中国学者之手;10月,爱思唯尔(Elsevier)撤销了9篇论文,9篇也全部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这三次撤稿风波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同行评价涉嫌造假”,也就是审稿人邮箱是假冒的。

相比之下,国内论文抄袭、造假现象则更为恶劣。虽然中国学术界内外对期刊充斥着大量不合格、造假论文的现象早已怨声载道,但却不见丝毫改善,甚至比10年前更为恶劣。

学术不端背后的食利群体

媒体和学术界早已指出,高校“论文大跃进”是导致该现象的直接原因。由于高校无论对年轻教师还是博士研究生都有硬性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要求,在版面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很多国内期刊便利用市场——收取“版面费”来调节供求关系。随之,一条完整的论文产业链就逐渐诞生了。这条产业链将学术期刊、学者、博士生、专业写手、中介机构、高校全部纳入其中。参与者雨露均沾,或生意兴隆,或步步高升。2009年,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曾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论文造假市场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仅仅在两年前,该产业的产值才1.8亿。除此之外,据有关学者的保守估计,国际OA期刊市场每年也从中国收取数十亿的“版面费”。而“2015年全世界发表了约17万篇被SCI收录的OA期刊论文,其中中国作者贡献1/5左右。”

“论文大跃进”确实带来中国论文数量的急速上升。根据有关统计结果,中国发表SCI论文数量已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不过,论文质量却并没有与数量一样令人欣喜。论文引用率是衡量一篇论文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之一。虽然有研究表明中国发表的SCI论文引用排名全世界名列前茅,但另一方面,付晓霞等人的研究显示,2000-2007年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的增速却高达20.67%。尤其考虑到中国学者或研究人员产出的论文自引率偏高且存在大量非正常引用,中国产出的论文质量可能更加令人担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16年1月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产出的论文的国际引用比例由1996年的51.5%下降至2012年的38.6%。这意味着,中国学者发表的许多SCI期刊还是以国内引用为主。

然而,这些只是学术不端的冰山一角。论文抄袭、学历造假、经费贪污、公款挪用、伪造数据、贪污行贿、拉帮结派、权色交易等现象已经深深地腐蚀整个学术界。据中国科协2009年7月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科技人员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过半数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2014年《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科研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报告揭示“79.35%的人身边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过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的事件。其中,42.25%的人经历过最严重的事件是‘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其次为‘伪造、篡改数据或结论’与‘骗取科研经费或学术荣誉’,占比分别为19.99%与16.44%。”

学术不端严重侵蚀了学术人员的信心和希望。2015年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69.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高于2008年的62.0%。虽然学术界和媒体对该现象的揭露和批评不绝于耳,但相比公务员,学者腐败的机会成本则低得多。他们的不端行为即便被媒体曝光,很多时候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光是笔者,就已知道许多非常知名的学者有过严重抄袭行为却依然活跃在“一线”。

“报告”数据显示,“5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评价制度驱使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出现”。有效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最重要的是改革学术资源分配方式和评价机制。不少学者对具体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笔者对此无需赘言。然而,目前社会和学术界对一种现象的讨论却非常少,那就是“学阀”现象。“学阀”是中国现有学术体系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但无论是媒体还是学术圈,都很少揭露“学阀”现象的危害性。

“学阀”横行的中国学术界

所谓“学阀”,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凭借势力把持教育界或学术界的人。对于一个想成为“学阀”的教授来说,他们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才能实现目标:拥有博导资格,掌握行政职务(或权力)以及善于跑关系。“学阀”赖以成功的三大基石便是他们的学缘,也就是教出来的学生,尤其是博士生。因为相比本科生,博士生对导师有更强的依附关系和更高的亲密度,因此拥有博导资格对于一名想成为“学阀”的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学阀”手下必须有博士生和年轻教师,因为“学阀”们往往忙于拉关系,跑课题,演讲,真正的研究者常常是这些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经验的年轻学者。这些年轻学者完成论文后,“学阀”们面不改色地在将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作者,尽管他们对论文或课题内容的参与很少甚至没有。

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博导必须拥有学校某个行政职务。与行政职务相对应的是匹配的学术资源,级别越高,资源越丰厚。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曾指出,“学校内部的‘行政化’主要是受官本位的影响太重。有些时候处长们会影响着太多的学术资源”。每年国家各类科研项目公布的结果当中,拥有行政职务的学者占的比重往往奇高。这当中就是因为高校的行政权力对资源分配拥有主导作用。

当然,想要成为一名“学阀”还必须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通俗地讲,就是会“混”。必须处理好跟行政人员、政府部门、企业等机构和人物的关系,从而为自己建立一个发达的人脉网络。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项目,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政府项目实现“融资”和“再融资”。

笔者在与一些年轻和资深教师访谈时发现,“学阀”广泛存在于诸多高校的众多学科之中。这些“学阀”除了满足上述三大基本条件之外,弟子成功留校任教的现象亦司空见惯。如果说,一个普通教授的团队相当于一个工作室,那么一个“学阀”的团队则相当于一个门派或门阀,有些甚至表现得更像团伙。

一般而言,“学阀”“门下”等级分明。由于学门成员之间以学缘关系为构成基础,博导的弟子按照入门时间分为大弟子、二弟子……以此类推。各师兄姐弟妹之间虽有师门情谊,但在那些想进入学术界的人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尤其是那些一心想要继承“学阀”衣钵的弟子,更是处心积虑。“学阀”一般负责拉项目,其弟子按照学术能力、研究领域、关系亲疏,组成项目组,负责具体执行。“学阀”在其中很多时候仅仅贡献其思想,但是署名则必须以其为首。与普通的教授“工作室”相比,“学阀”会充分利用手上掌握的行政权力捞取更多的学术资源。正如上文所说,由于高校的学术资源分配方式是由行政权力主导的,那么有行政职务的“学阀”很自然获得更多的资源。这种不正当的权力使用帮助“学阀”更容易地获取国家社科基金、长江学者、评优评先等等,其弟子们也常常与有荣焉、鸡犬升天。

正是得益于行政权力的市场化机制,“学阀”拥有比普通水平更高的收入。根据《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显示,“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其年工资收入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高18%;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高25%”,前者的年均课题收入也比后者高36%。当然,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不一定是“学阀”,因为“学阀”的产生有赖于所在高校的环境,也得看个人选择。但这组数据至少揭示出行政权力在高校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学阀”的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甚至腐败收益根本无法估量。每年国家拨付的项目经费存在大量贪污现象,但却罕见有人被查出来。

除此之外,“学阀”现象对高校正常学术秩序的干扰还表现在其它三个方面:结党营私,阻碍学术自由,浪费学术资源。

首先,“学阀”门第观助长了高校拉帮结派的现象。由于“学阀”需要有其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因而门第必须有一定封闭性以优先保证内部成员的利益。一旦与行政权力结合,门第就变成了门阀。为了维持门阀垄断地位和学术权威,“学阀”及其弟子会本能地产生打击学院内资源竞争者和学术挑战者的行为。这就严重干扰了高校的学术自由。

在高校内,观点、思想、理论、方法的争鸣有助于学术创新和精进。但是“学阀”的存在不仅使得门第之内难以出现挑战者,也大大增加了门第之外挑战者的创新成本。门第之内弟子往往不敢挑战自己的老师,若只是小修小补倒还好,“学阀”将成果署上自己的大名还能博得“老当益壮”、“不减当年”的美誉——即便他们早已不做学问。若是颠覆性的创新,弟子则要考虑老师的颜面。门第之外,挑战者忌惮于“学阀”手握行政权力或权威,正常的学术讨论不得不有所保留,不敢轻言批评或批判过重。除非另辟蹊径做其它领域,否则很难不受到“学阀”们左右。但在实践上并非易事,譬如某“学阀”把该校整个学科变成某学派的大本营这种事就屡见不鲜。

第三,“学阀”严重浪费学术资源。许多“学阀”在公关、行政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在学术上自然就投入更少。即便他们依然有着不凡的学术造诣,但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下,更为优秀的人才则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本身就是一种低效资源利用。更令人无奈的是,项目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政府和纳税人无法对“学阀”的研究成果进行严谨的验收,这就使得“学阀”可以应付了事。

“学阀”产生的土壤

“学阀”现象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高校。有研究认为,该现象在东亚高校比欧美高校更为普遍。最典型的解释莫过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内独特的师承观念和等级森严的文化属性。但在中国,除了其文化因素之外,经济、历史、政治环境因素以及高校内部因素,都是导致“学阀”现象普遍的重要原因。下文选取了四个重要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微薄的薪水与高昂的物价、房价、医疗费用,使得学者感受到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针对高校教师收入水平做了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5.9%。”廉思领衔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也显示,72.3%的青年教师表示“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经济压力是迫使学者谋求更广泛利益来源渠道的直接动机,许多青年学者变得急功近利。许多学者之所以想要成为“学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利益驱动。郑也夫教授曾指出,当下学者一方面面临着房价和政治正确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也不断受到高额课题费的诱惑。对于理性行为体而言,选择后者毫无疑问乃是明智之举。在这种高压之下,整个学术界变得越来越利益导向,当“学阀”就是利益

最大化的选择。

其次,特殊历史因素促进了“学阀”的产生。文革使得中国教育界出现一个世代的断层,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后学者们拥有巨大的空间。学者们在八、九十年代开疆拓土,比国外侪辈更快地奠定了各自崇高的学术地位。换句话说,如果不是特殊政治原导致大部分学科陷入空白的境地,学者在那个年代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绝无可能实现的。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教授应星将那一批学者称之为“新父”(在语义中与本文的“学阀”相近)有一定的合理性。他认为,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了“新父”们“学问的底气虚弱,而进入学界后成名太快又使他们的精力早早地陷入会议、派系和资源的泥潭。”他进一步指出,这群“新父”怀有对权力的迷恋和名利的贪婪,而这源于他们早年的饥饿记忆、求学艰难、人格受辱、求学期间的困窘产生的心理扭曲和求偿心理。这样的观点稍显偏激,那个年代的学者显然并非全然如此,还有相当一批如郑也夫教授依然保持相当高的学术品德,并专注于学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那个革命年代不可避免地在许多学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这些印记也必然伴随着他们往后的岁月。只是,与其指责他们心理扭曲,不如说那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集体创伤。但不管怎么样,文革后中国学术界的特殊环境确实为“学阀”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学术资源市场化与高校行政化直接造成资源分配不公。这一点前文已有过论述。需要补充的是,政府对高校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意通过扶持代理人来实现,这些代理人便是各个高校拥有行政职务的教授。尤其是“学阀”,他们天然地认为自己为原本无秩序的学术环境提供一种秩序,这使得政府更便于治理学术界,也使得学术界更为规范。1990年代开始,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大量的学术资源向这些代理人进行倾斜,而对代理人身份的争夺也自然相当激烈。另一方面,学术资源市场化也使得高校变得更为急功近利。学术资源单纯地以量化指标作为评价和考核标准,这些量化指标往往过于单一,整个过程又缺少监督机制,这不仅使得高校对论文重量不重质,也让“学阀”们有操纵评价和考核程序之机。令人遗憾的是,进入新世纪后,学术资源市场化和高校行政化两股力量的结合,使得整个中国高校资源分配机制遭到了更大的扭曲。那些代理人自诩功高,但其对学术规范和学术公平的破坏之大却难以估量。资源丰厚却缺少监督制衡和惩罚措施,这些代理人非常容易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发人群。

第四,高校“近亲繁殖”(academic inbreeding或institutional inbreeding)为“学阀”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许多高校并没有对本校学生留校任教加以制度性的限制,这就导致本校博士生留校比例在某些高校明显偏高。不过,欧美国家许多高校虽然对此也无明文规定,但却早有不成文的相关惯例。必须承认的是,中国的确缺少实证研究来论证学缘结构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如何。相比之下,美国早在1908年就开始陆陆续续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更是出现了大量实证研究成果。饶是如此,美国对学术界“近亲繁殖”的功过也并没有普遍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只是赞成它危害更大的学者和论文似乎更多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对高校“近亲繁殖”的危害置若罔闻。欧美高校已经做出了大量制度性安排,以防止这种行为产生过大危害。

在中国,无论出于个人利益还是学术理念,“学阀”及其弟子们都有比较强烈的愿望留在本校。在当前本土博士在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弟子们更是希望能够留在本校任教。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很多“学阀”已经基本垄断了学院内的资源,需要找到一位可靠的弟子在自己退休后继承这份“产业”,以保证以后的优越生活。弟子们也乐于争夺这份家业。毫无疑问,这种出于私利而将公共资源视若私产的行为,对高校学术资源分配机制破坏巨大。另一方面,“学阀”认为将弟子留校有利于将自己的学术理念传承下去,甚至可以发扬光大。许多学者认为自己对中国学科建设贡献巨大,甚至以中国“某某学”之父自诩,不愿看到自己退休后走下神坛,因而想方设法地利用权力维系自己的权威地位。然而,在“学阀”行政权力不受到约束的情况下,学者的观点、理念、理论争鸣以及对资源和成绩的竞争根本无公平、自由可言。“学阀”的弟子也往往只有等到老师退休了甚至死亡了才敢“超越”、批评老师(的观点)。这就导致“学阀”的观点、理念、理论、方法在该院校不合理地占据了优势地位。要知道,每个人的视角、能力、经验等都是有限的,每个人对社会事实的理解也往往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也是由社会事实兼具主观存在和客观实在的属性决定的,这就需要坦诚的争鸣和讨论来验证、更正、加强自己的理解。然而,“学阀”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

“学阀”乱象治理的建议

没有“学阀”关照的“青椒”(高校青年教师)对“学阀”现象最为深恶痛绝,“学阀”的弟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人也仅仅只是代表自己的利益(集团)去讨伐“学阀”现象。但从客观来看,正如上文所述,“学阀”现象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此外,高校需要自由开放的学术讨论,不需要一个代理人提供所谓的秩序。况且“学阀”往往提供的是一种古代中国社会的门阀秩序,甚至是一种黑社会秩序,这在本质上降低了政府对高校的治理水平。

因此,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应该重视“学阀”现象治理工作。笔者不才,针对上文“学阀”产生的原因提出三点针对性的建议:

首先,由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高校“伦理委员会”,专门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检举、调查、通报、处理,学术伦理的评估、审核,学术制度的建设、完善等。对于查证的不端行为,通告全国高校,从严处罚,予以开除职务、禁止申请政府基金、罚款等不同程度的处罚。对于严重的贪污腐败行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即便是陈年旧案,也必须坚决追究。

其次,完善高校行政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高校所有行政职务,除专业岗位外,均采用轮换制与教授民主投票结合的方式。教授在行政岗位最多任四至五年,在任期间减少和限制其带博士的数量。同时,加强学校纪委、学风办公室、工会等机构的监督作用。

第三,严格控制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名额和比例,防止学院搞配额制。为了避免不同院校导师之间不合理的置换现象,建议本校毕业生只有在外校任至正教授职才可回校任教,以达到优化学校学缘结构的目的。

第四,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例如,教育部及拨款单位要求专业会计公司对高校、院系以及科研项目的财务账目进行审计,并将有关账目进行公示,供全体纳税人监督。

高校还能成为学术清净之地吗?

近年来,笔者对中国学界整体表现感到越来越失望。见到许多学者失去了学术激情和学术理想,频繁奔走于会议与项目之间,实感痛心。当然,全然苛责于学者本身自然不对。当我们见到有些宗教场所在开门创收,有些公益机构在利益输送,有些地方政府与民争利,我们又怎能期待高校独善其身呢?过去30余年,中国在脱贫工作以及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最需要的是让这个国家更加公正、公平。

笔者从未停止对中国高校和学术的期待,因为笔者依然能从许多青年教师和资深教授身上看到那一盏盏明亮的青灯。他们依然孜孜地求索于人类认知的边缘,将寻找真理与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他们,值得拥有体面的生活和公平的环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留学 英媒:威尔士大学合并打造新形象
      威尔士大学对海外院校认证课程引起争议。威尔士大学校长表示,该大学合并后“展开一个新的篇章”。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ofWales)此前宣布,和斯旺西都会大学(SwanseaMetropolitanUniversity)、威尔士大学三一圣戴维分校(UniversityofWales,TrinitySaintDavid)合并。该校校长梅德温·休斯(MedwinHugh
    • 留学 英媒2012:英大学生渴望“可聘雇技...
      “可聘雇能力”是企业征才的首要考虑条件。调查显示,英国大学生希望读大学能为自己的“可聘雇价值”加分。由英国工业联合会(CBI)和全国学生联合会(NUS)所做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大学能提供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学习“可以增加聘雇价值”的技能。调查发现,有66%的学生希望发展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商务和顾客服务、解决问题和沟
    • 留学 英国留学:留学生原创:湛蓝天空下(5...
      留学生原创室》是BBC英伦网为喜爱写作的海外学子开设的栏目,能够让留学生用文字和想象记载下他们留学英国的甜酸苦辣事。下文是Shiny的连载小说《湛蓝天空下》——编者留英中国学生Shiny《原创故事》父亲的案子开庭在即,刘天宇想尽快长点挣钱的本事。邢嘉童此行仅仅是为了给男朋友朱屹过生日,而不是看望父母。在我们二十出头的那些个岁月里,爱情的力量常常大过一切,包括亲情。不过,这种偷偷摸摸的感觉,给两人的
    • 留学 2012英国BBC:狗不嫌家贫 家贫...
      过去一年,英国有多达12万条狗被遗弃。过去一年,英国被遗弃的狗的数量猛增,多达12万条狗无家可归,达11年的最高峰。一些经营狗收容所的业主说,虽难确定到底是什么原因,但眼下经济不景气绝对是原因之一。都说狗不嫌家贫,可一旦家贫,人看来是嫌狗的。英国狗慈善组织DogsTrust说,每天大约有345条狗被遗弃,弄得狗收养所“狗满为患”,通常是刚送出一条狗,有更多的狗需要进来,&#
    • 留学 英媒:生活帮帮忙:留学生的英伦圣诞
      学校名称:英国伦敦南岸大学LondonSouthBankUniversity所在位置:英国,London学校设置类型:综合性大学创建时间:1892年学历:本科专科研究生语言网络课程学校性质:私立学生人数:23344人院校地址:学校中文网址:http://yingguo.liuxue86.com/school/8315为方便读者了解英国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BBC英伦网特别推出“生活帮帮忙
    • 留学 2012英国:《留学英国》播客
      《留学英国》专访学生、教师、家长、教育专家,介绍留学英国经验,权威问题解答,提供实用留学信息,探讨热点留学话题。请留英毕业生谈求职的经验体会及在英国学习、工作、生活的真实感受。助你把握留学机遇,增长留学知识。每周一期,长度6分钟。主持人:子川《留学英国》播客2012-02-07下载《《留学英国》播客》由liuxue86.com编辑团队整理,转载注明。
    • 留学 英国留学:英苏学费“一国两制”起争议
      学校名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ofManchester所在位置:英国,Manchester学校设置类型:综合性大学创建时间:2004年学历:本科研究生语言网络课程预科学校性质:公立学生人数:39165人院校地址:StudentRecruitment,Admissions&InternationalTheUniversityofManchester(M20)OxfordRoadMan
    • 留学 英国留学:退休金改革 英大学讲师罢工
      学校名称:英国阿尔斯特大学UlsterUniversity所在位置:英国,学校设置类型:综合性大学创建时间:年学历:学校性质:私立学生人数:0人院校地址:学校中文网址:http://yingguo.liuxue86.com/school/9522北爱尔兰女王大学的讲师周一开始罢工由于不满政府提出的大学讲师退休金改革计划,英国大学讲师本周举行罢工。其中北爱尔兰的女王大学(Queen’sU
    • 留学 英国资讯:《留学英国》最新节目
      《留英访谈》专访学生、教师、家长、教育专家,介绍留学英国经验、权威问题解答、实用留学信息、探讨热点留学话题。《过来人经验谈》请曾经的留英毕业生谈求职的经验体会及在英国留学生活的真实感受。助你把握留学机遇,增长留学知识。每周一期,长度6分钟。《留学英国》音频收听长度:05:09经验谈:Tesco毕业生项目BBC英伦网子川近年来,随着英国签证政策的收紧,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倾向于申请商业移民。湖南小伙子
    • 留学 外媒体:巴黎湘菜馆“福源丰”获“金筷...
      总经理王文菁(右2)、主厨章强(右4)与颁奖嘉宾。(孔帆摄)当晚“福源丰”内名流汇聚,MICHELDEBOURBON王子Ipanema公爵夫妇、StarAcademy名师MICHAL、RHTHER等曾经光临该店的演员、知名作家纷纷到场。何福基先生也应邀参加了颁奖。法国国际美食暨旅游协会主席杜吕克(DULUC)在向“福源丰”总经理王文菁、厨师章强颁奖时
    • 留学 2012英国BBC:《留学英国》20...
      学校名称:英国布莱德福德大学UniversityofBradford所在位置:英国,Bradford学校设置类型:创建时间:1966年学历:本科研究生语言网络课程学校性质:学生人数:13600人院校地址:学校中文网址:http://yingguo.liuxue86.com/school/8326专访学生、教师、家长、教育专家,介绍留学英国经验,特邀权威问题解答,提供实用留学信息,探讨热点留学话题。
    • 留学 英国留学:英大学讲师发起全国大罢工
      罢工讲师在教学大楼外拉起罢工纠察线。英国大学和继续教育学院的讲师因不满退休金改革计划在周四(24日)发起五年来第一次全国大罢工。由英国大学学院工会(UniversityandCollegeunion,UCU)发起的罢工将有数万名工会会员参加,受影响的多达500所大学和继续教育学院,包括卡迪夫、格拉斯哥、牛津、利物浦、曼彻斯特和几所伦敦的大学。罢工讲师将在教学大楼外拉起罢工纠察线,并在市镇中心举行抗
    • 留学 中国来美求学者猛增 大学借机敛财
      中国来美求学者猛增大学借机敛财随着过去3年当局对大学资助锐减,为了缓解资金吃紧的情况,华盛顿大学领导决定减少招收当地生地名额,而增加了招收国际学生的名额。该学校校长杨称,国际化是未来的关键,他表示,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不会使他感到不安。“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孩子比一个来自中国的孩子有什么优势呢?现在的世界与以前相比更加紧密了。”根据国际教育学院的计算,在美的外国学生每年向美国
    • 留学 英国资讯:大学毕业生多从事低技术工作
      毕业生找不工作或高才低就的情况让人怀疑达大学是否值得。调查发现,英国超过半数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之后仍然处于无业状态,或找不到毕业生水平的工作。英国经济和商务研究中心(CentreforEconomicsandBusinessResearch)的调查发现,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当中,毕业六个月之后仍然有20%的人找不到工作,40%的人被迫从事低技术工作。四年前,只有11%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六个月之后仍然无
    • 留学 2012英国BBC:高科技沟通 是福...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越来越少的夫妻有时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调查显示,迫于工作压力,十分之一的夫妻每日仅靠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交流。由于已经习惯了当代社会的即时沟通形式,夫妻之间的交流方式也越来越偏向现代化,很少人会愿意花时间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英国一家保险公司(esure)近日对现代夫妻的交流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一成的夫妻每日花更多的时间与对方进行电话或邮件沟通,而很少当面交谈。短
    • 留学 英国留学:英超小猫成为推特明星
      这小猫旁若无人、懒懒地安坐绿茵场的照片也第一时间成为推特(Twitter类似微博)的大明星。在最近一场英超足球利物浦俱乐部队主场迎战北伦敦劲旅托特纳姆热刺队的比赛中,一只半路突入绿茵场的小猫竟然成了球迷们赛后论球的主题。在众球星们激战正酣之时,这小猫旁若无人、懒懒地安坐绿茵场的照片也第一时间成为推特(Twitter类似微博)的大明星。小猫照片短短数小时就赢得超过3万名追随者。英超明星据悉,这只小猫
    • 留学 2012英国BBC:留英变化(一):...
      2011年新学年对于非欧盟国家的留英学生来说是各方面政策大变化的一年。2011秋季新学年伊始,对留英学子来可说是多事之秋。英国政府从学生签证、工作签证和永居签证等各方面政策收紧,使得很多以往被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国际留学生认为“实惠”之处都几乎已不复存在。BBC英伦网2011留英变化系列报道全方位为您综合介绍。政策大变化为实现联合政府限额控制非欧盟人口入境的目标,英国政府自2
    • 留学 英媒2012:《亚洲力量》系列:华人...
      学校名称: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ofOxford所在位置:英国,Oxford学校设置类型:综合性大学创建时间:1096年学历:语言预科本科研究生学校性质:公立学生人数:19486人院校地址:UndergraduateAdmissionsOfficeUniversityofOxfordWellingtonSquareOxfordOX12JD,UnitedKingdom学校中文网址:http
    • 留学 2012英国:给导盲犬导盲 小狗成名...
      导盲犬爱德华得了白内障眼睛瞎了,新的导盲犬成为它的导盲犬。英国一只导盲犬因病眼睛瞎了,自己也需要导盲犬帮忙。拉布拉多犬爱德华,是格拉厄姆·瓦斯帕(GrahamWaspe)的导盲犬,瓦斯帕的一只眼睛全盲,另一只眼睛半盲,爱德华随侍在侧长达六年,但去年兽医宣布爱德华罹患了白内障,眼睛再也看不到了。盲人的导盲犬也瞎了,怎么办?家住萨福克郡(Suffolk)斯托马基特(Stowmarket)的瓦斯帕又得到
    • 留学 英国资讯:英教育官员呼吁降低离校年龄
      英国有意将义务教育年龄提升至18岁,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都在讨论是否提高义务教育年龄,英国也计划将义务教育年龄提高至18岁。不过,也有唱反调的。英国前教育首席检查员建议,将学生离校年龄降低至14岁。克里斯·伍德黑德(ChrisWoodhead)爵士说,降低离校年龄可以帮助那些学业并不好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做生意。他说:“如果一个14岁的孩子掌握了基本的文字和计算能力,
    • 留学 外媒体:从伦敦到贵州 中国夫妇驾车穿...
      穿越地图。俄罗斯穿越西伯利亚途中。土耳其中部。穿越14国只因舍不得爱车“老公姓罗,我姓丁,我们爱自驾游旅行,两人合称‘罗卜丁’。”妻子丁洁表示,开启这次穿越欧亚大陆的自驾旅行原因很简单,他们有辆雪铁龙毕加索轿车,开着它去过西藏、新疆、黑龙江漠河,老公在伦敦找了份汽车工程师的新工作,却舍不得这车,于是决定把车开到英国。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
    • 留学 英国留学:教学质量比高低 中学胜大学
      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各司其职。英国的教育历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但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中学教育质量超过大学。英国私立学校联盟“校长协会”(HMC)在今年的年会开幕式上公布了这个结果。但大学校长组织“英国大学”(UniversitiesUK)认为这个比较“毫无意义”,因为中学和大学的教学目和教育方式不
    • 留学 2012英国BBC:现代学生精神问题...
      现代学生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未能适应大学生活。医生警告,新一代的学生比以前面临更大的焦虑和忧郁的风险。英国皇家心理医师学会(RoyalCollegeofPsychiatrists,RCP)表示,现代学生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未能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负担的债务也比以前更高,毕业后求职也比以前更困难。心理医师学会警告,许多大学在面临经费削减的时候,首先裁减学生心理咨询和帮助等服务项目,让
    • 留学 英媒:留英变化(四):留英吸引力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2006年4月在首相官邸接见国际留学生,并正式推出吸引留学生的“双五年计划”。2011秋季新学年伊始,对留英学子来说可是多事之秋。英国政府从学生签证、工作签证和永居签证等各方面收紧移民政策,使以往很多被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国际留学生认为“实惠”的地方都已不复存在。变化导致不少英国高教产业人士纷纷出面呼吁政府慎重考虑,以免自2006年由布
    • 留学 2012英国BBC:心理压力困扰英国...
      心理压力的困扰。为了启动一年一度的“心理健康周”(MentalWellbeingWeek),英国健康心理机构Together主持了这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70%的被访者都压力过大,59%的人总被忧虑的心情困扰,还有55%的人有抑郁情绪。甚至还有32%的人表示他们曾经一度害怕自己由于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彻底崩溃。Together的总监莉兹·菲尔顿(LizFelton)女士说,�
    • 留学 2012英国:英国大学学费全球“第三...
      英国大学学费在涨价前就已经排前三名。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调查,英国大学学费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三高。英国大学学费明年起将涨价为每年最高9,000英镑,即使在涨价之前,英国大学学费就已经是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三高的。调查发现,2008/09学年度,英国大学学费相当于每年5,000美元,只有韩国和美国
    • 留学 英媒:卡梅伦:伦敦奥运将造福英国
      名为“伟大”(Great)的伦敦奥运系列宣传广告旨在促进英国的文化、旅游和商务等方方面面。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伦敦奥运及其相关产业将给英国带来10亿英镑的收入。正在美国纽约访问的卡梅伦启动了一项旨在最大限度推动2012年伦敦奥运会经济潜力的运动,并保证在未来四年里为英国额外吸引四百万游客。在宣布这项名为“伟大”(Great)的宣传运动时,卡梅伦说:&
    • 留学 2012英国:大学生酗酒 公德问题严...
      参加卡内芝公司所组织“串吧游”的大学生经常在各地醉酒闹事,引得人们指责这家公司没有公德。酗酒是英国社会上现实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即使在大学生中也不例外。在英国各地校园内组织酒会和派对便是一宗财源滚滚的生意。不幸的是,诸多形式的学生聚会,许多最终都以酒醉闹事,邻里投诉,警察来到才得以收场。最近,一家专营组织学生聚会活动的公司就因有醉酒学生闹事过火而被告上法庭,并受到法官严责。“串吧游”事情出在一个名叫
    • 留学 英国留学:英青少年的性知识从哪里来?
      超过三分之一,36%的受访者说,他们对性的了解来自周围的朋友。一项研究显示,英国学校里的性教育(sexeducation)不能令人满意,多数学生的性知识是从课堂以外获得的。性健康慈善组织Brook的调查发现,只有七分之一的青少年说他们对性的了解主要是靠学校的性教育课。承认性知识来自父母的青少年还不到十分之一。同学之间的探讨超过三分之一,36%的受访者说,他们对性的了解来自周围的朋友。13%的青少年
    • 留学 2012英国:新政下的中国留英市场
      BBC英伦网实习生希勍今年4月,英国一系列留学、签证新条例相继开始实施。作为中国学生最大留学目的国之一——英国是否依然受到中国学生青睐?留学英国市场现状如何?中国学生、留学中介、英国相关机构给出各自观点。上周伦敦举行的英国大学申请咨询会上,签证咨询桌前,海外学生排起长龙。在中国作为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展开工作的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Council)日前提供给BBC英伦网的最新数字显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