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正式进入实际操作,如何看待“语数外+选考科目”对中学教育的改变,有关教育专家今日表示,新的中考政策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所在。
9月20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期在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新中考政策规定,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例如,北京中考改革方案实行“必考”和“选考”的“3+3”模式,除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必考外,考生可以从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等科目中选三。所选的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不同系数折算成最后分数。因为分值折算权重可选择,即便考生选考科目的原始分相同,折算分也会出现最大12分的分差。
怎样快速适应考试改革是摆在学生、家长、教师面前的难题。在今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大数据助力中考改革交流会上,北师大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认为,新中考方案实施的初衷是使弱势学科对孩子总成绩的影响进一步减小,而优势学科对成绩的提升则进行了放大,让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此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教师眼中要看到学生们的强项,从某种意义上教师要将自己提升为学生的学科“导师”。
同时,学校也面临压力与挑战。之前学生都参加固定科目的考试,便于统筹安排教学。如今除了语数外三门学科,其他每门学科都可能被学生列为选考科目,如何协调学科教学、保证教学质量是一个难点。
余胜泉建议,教育部门可借助大数据工具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数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科优势。比如,两个学生的数学都得90分,对教师而言,他们的学科能力没有区别,但实际上这两个学生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学科能力和素养。目前北京一些学校已经在试点智慧学伴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精确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