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小学一年级和初一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大变脸引发全城热议。对于家有“小豆丁”或“小大人”的家长来说,心里恐怕会担心这些问题:新教材有哪些变化?面对语文教材改革,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新年级、新阶段、新教材的学习?
小学一年级语文:
激发兴趣、提倡阅读
小学一年级新教材最重要的变化,包括先学“天地人”,再学“a/o/e”(调整课序, 先识字再学拼音),降低识字量(由旧版的400个减少到新版的300个),提倡阅读教育(设置“快乐阅读吧”和“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强调口语交际(口语表达更强调“交往”、“参与”)、替换过半课文(增加《秋天到了》《江南》《明天要远足》《小蜗牛》等充满童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课文)。
无论是对课序的调整、降低识字量要求,还是提倡阅读教育、强调口语交际、替换课文,都可以看出,本次语文教材改革,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课程难度,提高趣味性,减少孩子们学习时的挫败感,增加学习兴趣,并培养从小热爱阅读、善于倾听的习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心理基础。
对于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来说,面对新教材改革,应该看到,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地“学母语”,更是全面地“用母语”。卓越教育语文专家林立明认为,在降低初学语文难度,强调兴趣、阅读、交流的大背景下,更应该注重提供大量适合孩子的书籍、引导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从小激发阅读兴趣。
七年级语文:
重视传统文化、强调延伸阅读
此次初一新教材修订率达50%,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设有古诗文等传统文化篇目。此外,新教材正式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加强了“课外阅读延伸”和“名著选读”,强调多读书、读好书。古诗文的比例由以往的三分之一增加到二分之一左右,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篇幅增加,体裁也更加多样,纵观初中新教材,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据了解,七年级语文教材曾在2013年进行过一次修订,2013年修订时删掉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又重新回到了2016年新版课本内。而原来的《紫藤萝瀑布》《我的老师》等部分篇目则被删除。
林立明认为,从初一新教材的变化来看,此次改革的背后,承载的是回归经典阅读,重视厚积薄发,强调向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关注个人终生发展的理念。这也反映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点滴积累,方能水到渠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面对新教材改革,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不应该刻意追求分数,不过分强调应试,而应该更关注素养,更重视积淀;而语文应试能力的提高,则是语文素养点滴积累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尤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更不应该仅仅着眼于课内的“一亩三分地”,而应该拓展视野、博览群书、勇于探究,在博学的基础上成为“慎思、明辨、笃行”的思考者和审美者。
语文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
该如何学?
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的改革,越来越表明,目前中小学教育更注重引导孩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回归经典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求知欲。“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正如陆游的这句至理名言,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的学习要在生活中积淀,而且是长时间的积淀,这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在一些学校发给家长的手册中,也有对语文学习的指导。比如天府路小学的《家长手册》中,就有语文学法引领。学好语文,家长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听力训练,用录音机把要听写的生字先录音一遍;二是建立错字体,方便把错字“集中看管”;三是生活中识字,多练习口头组词,口头用词造句。四是坚持每天写话,给孩子买一个精美的本子,练习一天写一句话,发展到一天几句;最后是日积月累,每天大声朗读15分钟,大量读背古诗,优美的诗文,引导孩子阅读并积累好词好句。
语文教材改革之后,教辅书籍如何选购?据了解,现在中小学的教辅书籍一般由老师指定,各校由于喜爱不同可能会不一样,然后由家委会统一订购,当然,家长也可以自愿为孩子购买一些教辅资料。语文教材变了,家长要注意新购买的教辅资料也要跟上变化的节奏。
语文教材改革,
“大语文”培训开始流行
语文教材改革,其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反映在教辅资料,也表现在课外辅导的课程上。目前,教育培训机构正在积极探索一条“大语文”培训之路。
所谓“大语文”就是以提高语文素养、开阔其视野,铸就自信人格为目的,它将语文分为三个阶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将语文学科的魅力多角度呈现,让语文成为真正的“大语文”。
记者了解,目前广州市面上有多家机构开设了“大语文”课程。以某机构为例,2014年该机构在广州开设了“大语文”小学课程,今年,这个课程延伸至初中。
小学阶段的大语文以中外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为纲,强调“知人论世”,重点讲解重要作家的生平、时代背景、主要代表作品,广泛涉猎经典名著,助力学生成为根基扎实、素养深厚、博学自信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初中阶段的大语文以影响中国及世界发展的文学流派、经典作品、文化现象为核心,重点分析经典作品在思想、艺术方面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领略人类文化在不同时空的发展演变,助力学生在博学的基础上成为“慎思、明辨、笃行”的思考者和审美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