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专场”?就是辟出一块专门的地方,制定一些专门的政策,提供一些专门的待遇,只有一些专门的人能够享受,便是我们理解的“专场”。
时下,“海归专场”是一个被人们关注且热论的名词。除了王宽诚教育基金、《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还有诸如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人员实习基地,“春晖杯”创业大赛,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各部门、各地方制定的针对留学人员的优惠政策、措施……在“留学”的“货架”上,“海归专场”形式各异,品种繁多,数不胜数。
国家之所以如此用心良苦,说到底是为了中国的发展。发展需要人才,就像一列高速前进的机车要不停地添加燃料,速度越快,需要的燃料就越多,对燃料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一项接一项政策措施轮番出台,一个又一个“专场”依次搭建,国家吸引留学人才的决心早已天地可鉴。然而,留学人员能否在“专场”中步履轻盈,所向披靡,还要由他们的“专长”来决定。
顾名思义,“专长”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和技能,是人们在某一领域发挥才能甚至独领风骚的立足之本。若干年前,“留学”这一概念本身或许就代表一定的专长,甚至是比学士、硕士、博士头衔还要过硬的资本,“海归”们回国求职几乎不用考虑自己的包装问题。而当留学变为大众消费,留学人数从凤毛麟角变为车载斗量,留学与“专长”就再无必然联系。目前人才市场上有留学背景的人员,并没有像他们所期待的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便是一个佐证。“专长”更现实地体现为优势专业学科、科研成果、技术发明、工作经验等等,换句话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有没有留学背景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很多“海归”凭借非凡的“专长”证明着自己的实力。 例如,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做过一个统计,“海归”派在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完成人员中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有66.67%是“海归”,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中40%以上是“海归”,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30%以上是“海归”。
另外,截至2005年,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支持创新团队272个,资助金额从300万到600万不等。创新团队的负责人也多数是“海归”。
他们的“专长”人们自不必怀疑。留学人员屡屡为国家建功立业,获得这些奖项和资助,也是以“专长”换得“专场待遇”的最佳实例。
失意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今年北京科博会的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虽然是为“海归”搭设的专场,但相当一部分应聘的“海归”并无享受到“专场优惠”的感觉,原因是他们所具备的“专长”与多数招聘单位的要求尚有差距。“学科带头人”、“博士”、“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些条件让他们虽有寒窗苦读的留学经历却也望尘莫及。看来,“专场”与“专长”实现有效对接也并非易事。
令人欣慰的是,求职的“海归”们心态日趋平稳,他们不再一味地追求高职、名企,而是选择相对合理的单位和职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宽广舞台,让自己的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们并不是希望所有留学人员都去追求高层次、高学历,或者非要创造出一项科研成果,搞出一项技术发明。其实,社会的发展是由各个阶层的不懈努力来共同推动的。作用的角度不同,作用力便有大小之分。我们既需要学科带头人,也需要普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大多数普通留学人员来说,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点,自己的“专长”绝不仅仅是一纸洋文凭和几门熟练的外语,而是在一个更广大宽阔的世界中增长了见识,砥砺了品格,丰富了人生。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另外,国家的“专场”政策虽不会有原则上的改变,却也应该不断更新换代,针对不同的“专长”设立相应的“专场”。国家只需搭个台子,回来的人是英雄是好汉,上去亮亮相就能一清二楚。成功者捧起奖杯,领取丰厚的奖品,失败者退回台下厉兵秣马,力求重新来过。没有“专长”,“专场”便如形同虚设。留学人员一定要努力具备一定的“专长”,才能为自己充分地享受“专场待遇”创造更多的机遇。
这是公平竞争,掺不得半点虚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