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发展研究院探索高校智库建设新路径_高教-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复旦发展研究院探索高校智库建设新路径

首页 > 

高教

 > 复旦发展研究院探索高...

复旦发展研究院探索高校智库建设新路径

  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复旦发展研究院探索高校智库建设新路径 

“上海论坛2016年年会”将于5月召开,作为承办单位,复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忙碌着。 

更多忙碌已成日常——每月发布一期“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为中国经济中短期变化提供预测;每月出版三本《中国观》杂志,汇聚中外智库对中国发展的分析研判;两会热点解读、“人机大战”透视,一项项研究第一时间报送决策层或见诸报端,充分发挥咨政启民功用。 

伴随着智库建设热潮在中国逐渐兴起,起步于1993年的研究院不断开拓,屡创佳绩。 

如果说智力报国的传统、敢为人先的勇气是研究院最深厚的根基,那么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大量成果的涌现,便是它最“亮眼”之处——将全校十余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汇聚到统一平台中,协同开展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国家需求推动学科整合,以学科整合贡献国家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高校智库建设之路。

敢为先成果丰 

——“为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走出新路” 

1993年2月12日,复旦发展研究院成立。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匡迪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时任复旦校长杨福家担任院长。同年10月,研究院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 

为何要举全校之力成立这一机构?“主要有三方面考虑:改变高校文科研究长期以来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倾向;建立有别于传统模式的高效运作机制;挖掘出知识分子蕴藏着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时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徐桂华回忆。 

在设立基金会的启事中,有这样一段适用至今的定位标准:“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智囊团’,既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又能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也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创造经验,为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走出新路。” 

中国的问题,单枪匹马地研究只能是管窥蠡测。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当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一批研究机构被纳入研究院架构中来。王战、姜义华、李良荣、俞吾金、沈丁立……各学科老中青学者自觉架起学术梯队,为研究院奠定坚实基础。 

价值取向一开始就被明确强调。“考虑问题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的核心观念。”复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回忆。 

在“国家利益”四个字指引下,一批批精品成果迅速涌出。 

1994年年初,在主力团队精心策划、全力奋战数月后,研究院推出了首部重要调研报告——《中国发展报告1993》。这部主题为“重新认识中国”的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各方面全面评述了过去一年中国改革和发展态势,甫一出版便被呈上相关领导案头、走进学者家中,引发各界高度关注。除了对当年形势的回顾与研判之外,《报告》中的一些观点与提法也写入国家文件,对决策作出贡献。 

此后数年,《报告》连续出版。“构建新体制”“在协调中发展”“成功调控稳健开局”,每年的主题都紧扣发展关键点,为大步前行的中国写下“成长日记”。 

新时代新航程 

——响应时代召唤、高扬风帆远航 

2011年10月20日上午,复旦大学光华楼,“2011复旦发展论坛”开幕。复旦大学副校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尚立发布了一份中长期研究报告:《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 

报告中的观点与建议,今天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使国家发展实现国家与社会两种力量“双轮驱动”;落实法治,深化制度建设;在社会转型中维护社会秩序、创造幸福民生…… 

这是在多年发展基础之上,研究院厉行改革、创新机制的一次标志性活动。 

面对新形势,自然有新举措。一批批跨学科研究机构成立、重组、整合,集中攻关重大问题;金砖国家经贸信息共享平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网络意见领袖长期跟踪研究等大型数据库先后建立,为智库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上海论坛”等国际论坛专设机构管理运营,打造出日臻成熟、影响深远的品牌活动。 

2015年5月23日至25日举行的“上海论坛”年会,令研究院副院长张怡感慨不已:“五大板块,21个子论坛,9个高端圆桌会议,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700多位嘉宾参会,比起2005年年初创时期,有了很大进展。” 

2016年的“上海论坛”年会更值得期待。在“开门办会”理念指引下,至今已有来自12个国家的42家机构申办分论坛,国际化智库平台锋芒渐显。 

已经连续举办两届的“中国大学智库论坛”,也是研究院智库战略的产物。 

2013年11月,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花落”复旦。这一首个覆盖全国高校界的智库论坛是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战略合作的产物之一,迄今已召开两届,分别聚焦“建设法治中国”和“2020: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中国发展”,引起各界关注。 

和活动一样卓见成效的,是调查研究与咨政建言。 

金融研究中心的“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成为业界重视的“风向标”;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议金砖银行落户上海的建议;上海市教委与复旦大学共同设立“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有效协调和服务于全市高校智库……今天,研究院为中联部、中宣部、外交部、商务部、教育部等中央和国家部委提供直接政策咨询服务,与11个国家16家智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的成果采用率在各高校中位居前列。 

布点海外国际发声 

——“为世界敞开一扇了解中国真正情况的窗口” 

当地时间2015年5月18日,复旦-蒙特雷科技中国拉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墨西哥举行。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有关负责人发表致辞:“复旦大学不仅是我们在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也是我们在世界上的主要合作伙伴。” 

第二天,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礼堂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对话。对话双方,是在政治学界颇具名望的林尚立教授和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谢淑丽(SusanShirk)教授。这是复旦发展论坛暨110周年校庆高端论坛的海外专场,而对话所在的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则是“复旦大学的海外主场”。 

时任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中方主任范丽珠看着台上对话的林谢二人,感慨万千:“我看到了中心对美国学者带来的影响。比如谢淑丽,她对待中国的态度是越来越友好、越来越认可的。”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成为国际交流的“民间大使”,这是新型智库的另一重使命。自2012年7月起,复旦大学陆续在美洲、欧洲、拉丁美洲建设了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复旦-蒙特雷科技中国拉美研究中心。从2012年7月成立至今,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举行大型国际学术会议8场,学术讲演31场;2014年起,中心开始举办学术工作坊,次年后工作坊固定为每两周一次。设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则依托于复旦大学北欧中心26所大学联盟、北欧亚洲研究所以及欧洲的亚洲研究联盟等各类载体,拓展对中国的比较研究。 

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在困难中一步步蹚过来的。最让范丽珠感到艰难的,是不同文化体系、不同社会制度带来的隔阂:“不管如何摆事实讲道理,某些学者都不愿正视现状,而是坚持自己误解式的观点。然而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为世界敞开一扇了解中国真正情况的窗口。” 

聚人才重情怀 

——“以在这个团队为荣,以服务专家为傲” 

从机制改革到小有收获,短短5年间,发展研究院为复旦大学智库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年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发布,复旦大学排名全国智库综合影响力第6位,高校智库第3位。

新的飞跃何以实现?首先要在“人才”这项核心因素上下功夫。

“我们提倡‘开门办智库’。不仅在校内打开门,也要在校外打开门;不仅向教授打开门,还要向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打开门。”研究院咨政事务办公室主任黄昊介绍。 

既有知名专家把握战略发展方向、引领跨学科建设,又有青年学者发挥聪明才智、集体协作攻关;既有“智库访问学者”和“兼职研究员”两大队伍,又有博士后这支生力军;既以建立社团、招募助管助研等方式吸纳学生,培养智库“后备军”,又面向国外招收访问学者,培养知华、亲华、友华的中国问题专家…… 

在充实研究力量的同时,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学术服务团队也特别为研究院所看重。 

“真正的一流智库,必须拥有非常专业的学术服务团队,把思想生产过程或战略生产过程管理好、服务好,把智库和社会、政府、不同学科间的关系经营好。这样学者才能专心研究,提升学术生产的速率与效益。”林尚立强调。 

今天,研究院已经拥有一支25人组成的学术服务团队,平均年龄28.1岁,硕士以上学历85%,海归比例46%,除中文外,还可用英语、俄语、日语、葡萄牙语、波斯语等语言进行交流。“大家都是以一种‘走心’的方式服务于专家学者,并以在这个团队为荣,以服务专家为傲。”研究院机构管理办公室主任赵信敏代表团队道出心声。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是复旦人曾用于自嘲的一句玩笑。然而,正是这样自由的灵魂,才能够坚持理想和情怀;正是对“无用”的豁达,才能够让身外之物不萦于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考研 招聘会上硕士博士被“泼冷水”
      昨日上午,“湖北省2010年秋季硕士、博士毕业生双选会”在洪山体育馆举行。现场有170多家企业拿出1.5万个岗位,但对于进场的近2万求职者来说,显然是“僧多粥少”,而且,研究生明显供过于求,博士生虽然相对比较抢手,但薪资离心理预期相差甚远。僧多粥少硕士生就业压力加大记者昨日在招聘会现场看到,参会的170多家企事业单位给出的1.5万个岗位,有60%都只
    • 考研 调查称2009届研究生月薪4160元...
      本分析基于“腾讯-麦可思-2011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10月调查数据。该调查以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从2010年9月开始,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实时了解应届硕士毕业生、本科及高职毕业生的求职与进一步发展计划。本月调查是从9月26日开始,10月25日结束。收回独立IP地址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有效答卷共20829份,其中硕士毕业生4827份,本科1
    • 考研 2011年考研报名热度下降四大因素
      2011年网报已经结束,目前统计结果并未公布,但是从一些环境和现象的变化,今年考研热度有所下降,我们发现有些将影响到今年的一个报名情况。一、就业情况好转据了解,在低迷两年后,今年的就业形势成为近3年来最好的一年。校园招聘红红火火,各大公司企业招聘也是如火如荼,而且普遍待遇看涨,因此,随着就业前景好转,很多应届毕业生为了赶上好时机,匆匆投入到应聘大潮。与此同时,高校教育质量下降、研究生就业形势难以预
    • 考研 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军 退役后考研加...
      26日,团市委致我市广大适龄青年一封信,号召青年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投身军营建功业。据了解,目前军人待遇大幅度提高,服兵役不仅拥有政治荣誉,还可得到全面锻炼,为个人成长和发展赢得机遇。为鼓励适龄青年参军入伍,让应征青年安心服役,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优惠政策:高校应届毕业生参军退役后,可享受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报考各级公务员笔试加5—15分,报考硕士研究生总分加10分;在
    • 考研 全球研究生院巡展周日抵京
      本报讯(记者张灵)11月7日,包括墨尔本大学、纽约大学、诺丁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组成的QS全球研究生院巡展将在北京王府半岛酒店举行。QS全球研究生院巡展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博览会,此次中国行将安排北京、南京、上海和武汉四站。据2010年QS公布的一份研究生和博士生申请者报告表明,中国仍然是许多世界顶级研究生院的主要生源地。中国拥有这些顶级研究生院正在寻找的考生。这些考生大多
    • 考研 获准试点研究生教育改革64所高校名单...
      教育部近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公布了北京大学等64所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高校名单,同时下发了《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促进专业学
    • 考研 大连考研大军瞄准海外 成博取高薪职位...
      眼下是出国留学提交申请材料的关键时期。记者从我市多家留学机构获悉,近两个月来申请赴海外读研的学生人数同比大增。特别是美国、英国和老牌移民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都成了中国学生读研的上佳选择。记者走访市区几家留学机构了解到,近期前往咨询的考生和家长络绎不绝。“今年申请国外大学读研究生的学生人数明显增长,比去年增加近一成。”某留学公司接待人员说。专家介绍,根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最
    • 考研 2011年考研网报结束 泰州共计21...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已结束。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我市共有2111人报名。11月10日至14日,考生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到市教育局确认报名信息。现场确认时间为11月10日至15日。届时,考生可携带本人身份证(现役军人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等部队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书原件(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网上报名编号(即
    • 考研 考研热度不减 大三生发帖征集考研伙伴...
      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网上报名工作已于近日结束。与往年相比,我市独立学院的学生考研热度依然不减,报名人数反而有所上扬。记者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调查发现,考研班、自修室都异常火爆,在考研一族中甚至出现了不少提前备战的大三学生。大三学生发帖征集考研伙伴“我是人文社科系一名大三的学生,在为考研做准备,有考研的筒子们,留个QQ号,互相打下气。”昨日,记者在中山学院的帖吧中看到,一名
    • 考研 复旦否认出售学生绝密论文 称所涉论文...
      针对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复旦大学被指售绝密论文”一事,复旦大学昨天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复旦大学向社会公开论文无任何营利行为。”公告还表示,当事人“在向学校提交论文时申请‘绝密’密级,未获涉密认定;在向我校提出论文泄密申诉后,学校经调查研究,仍不能认定该论文涉密。当事人如果有异议,可采取法律手段予以解决。&rdq
    • 考研 南开大学2011年研究生报名 金融M...
      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今年南开大学研究生网上报名总人数为22450人,相比去年增加了22%。其中天津考生为8334人,比去年增加1204人。2011年,南开大学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3300人左右,比去年增加了近500人。该校新增招录的人数主要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科学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基本与去年持平。从报考专业看,今年最热门的前五位专业分别是金融、工商管理硕士(MBA)、世界经济、企业管理和法律硕士,
    • 考研 2011年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周日截止...
      2011年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将于本周日截止,昨天,相关研招单位负责人建议,外地考生可就近选择报考点,异地考试不会影响考生录取。网报期间,考生可于每天9时至22时登录教育部指定的研究生报名官方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填写报名信息。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相关负责人建
    • 考研 2011年研究生考试临近 校园“考研...
      201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已结束,随着研究生考试的日益临近,莘莘学子的考研复习也进入到关键阶段。近日,记者走访羊城几大高校发现,“考研宅一族”悄然增多,不少考研学子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全身心投入到考研复习中,成为“教室宅”、“宿舍宅”、“家里宅”的“考研宅一族”。由于考研复
    • 考研 石家庄2011年考研辅导班招生热火朝...
      “一线名师”、“高押题率”、“不上线退还学费”……随着研究生考试报名结束,考研备战的关键时刻正式到来,随之而来的还有铺天盖地的考研辅导班。其实,考研辅导班对于不同考生的提高效果也不相同,考生们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辅导班。10月30日,记者在石家庄市红旗大街高校区走访时发现,因为就业压力的关系
    • 考研 2011年考研报考北大人数或创纪录
      9月25日,安徽农业大学07级生命科学学院应届毕业生张泰林在填写报考信息。当日,2011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正式开始。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2011年研究生网上报名9月25日至29日为应届生预报名,10月10日至31日为全国报名。10月31日,2011年考研报名结束,网报数据显示,考研热继续升温。全国网上报考北京大学的考生达到3万多人,如果没有重复报考,将创下北大研究生的报考纪录。该校明年研招
    • 考研 求职女研究生不能超24岁?企业坦陈有...
      “女生对考研的热情一直不减,其实她们不知道,用人单位对求职女生的年龄要求是有心理上限的。”近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山西某企业人事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条招聘“潜规则”:对于24岁以上的女生来说,企业招聘时就要打一个问号了。这名负责人表示,由于专业成绩好或是本科毕业后就业不顺等原因,不少女生愿意选择本科毕业继续读研深造。“
    • 考研 2011年考研报名漏报考生可在10日...
      研究生报名漏报、错报现在可以补报,可在11月10日至13日内到市招生考试办公室(青岛市鄱阳湖路5号甲,青岛二中分校北门)领取补报校验码进行补报。网报结束后,补报名考生统一于11月14日(时间:8:30至11:30,13:00至17:00)到市招生考试办公室进行报名信息确认。同时,11月10日至14日为山东省考试院规定的研究生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时间,市招考办将继续在市招生考试办公室为考生进行网上报名信
    • 考研 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炉
      从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获悉,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已全部完成,共评出1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334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本次评选工作于2009年10月正式启动,评选对象为全国所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论文,2003年9月至2007年8月间的少量论文也参加了评选
    • 考研 湖北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怎样培养研究生?昨日获悉,多所省属高校通过“攀高枝”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并在招生上给出优厚条件。湖北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称,湖北经济学院、咸宁学院、孝感学院2011年同时与该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学生分别在上述3所高校学习和住宿,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参加由湖大主持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由湖大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联合培养的学生,除享受湖北大学
    • 考研 河南地调院3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受聘进京...
      近日,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传来喜讯,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吕文德、王世炎、刘国印被该校聘请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聘期五年。这是河南省地调院自2005年以来第二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受聘该校研究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全国培养地学研究生的摇篮,该校高度重视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择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作为地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择优聘请该院有实践经验的地学专家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校、
    • 考研 64所高校获准试点研究生教育改革
      晨报讯(记者施剑松)昨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4所高校已经获准试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专业集中在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据悉,试点高校获准在国家统一的招生制度框架下,积极探索有利于吸引具有较大培养潜力的优秀生源的考试办法。而在培养模式方面,试点高校可通过与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吸引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和实践课程教学、
    • 考研 2011年考研网上报名截至 湖北10...
      2011年研考网上报名已于昨日结束,省考试院提醒,网报成功的考生请于本月10日-14日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照相。据介绍,现场确认需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限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军校学员证)、学历证件及网报号。非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考生、网络教育学生还应携带学历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应携带学生证。具体确认地点及安排详见省考试院官方网站
    • 考研 陪读妈妈当了6年清洁工 如今女儿研究...
      汉网消息(记者李翌)22日,记者在湖北大学二期H栋见到卫生保洁员姚自爱时,她正戴着口罩打扫学生宿舍卫生间——陪着女儿上了6年大学,如今,研究生毕业的女儿考取国家公务员离开武汉去了广东,但52岁的她却舍不得离开湖大了。2003年9月,住在黄冈农村的姚阿姨家有喜事:女儿许海霞考入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第二年,儿子也考取了大学。欢喜之余,这个农村家庭感受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 考研 经济开支大奖助比例低 学子放弃保送专...
      昨日获悉,2011年全国硕士招生网上报名上月31日结束,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硕士招生遇冷,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国务院学位办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与往年相比,高校2011年硕士招生计划中,专业学位增幅较大。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专业学位招生人数都在2000人左右。在教育部下达给高校的保研计划中,同时明确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
    • 考研 2011年考研大军抬高学校周边房租
      明年1月中旬将举行研究生考试,一些在校生选择到校外租房备考,使得高校周边房租普涨。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高校周边的多家中介公司,发现高校附近的单间租金在一个月内涨了100元至300元。探访校外复习租房“不差钱”昨天下午,记者在北师大南门附近看到,三家房产中介的工作人员都将租房信息提示牌搬到了校门外。某房地产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别看天气冷了,这几天的租房却“热&r
    • 考研 大学生校外租房增多 天津“考研房”租...
      “急求南大周边考研房”、“个人出租天大考研房,长短租、非中介”……进入11月,本市租房市场进入淡季,但高校附近的考研房却因为考研临近身价大增。昨日,记者在本市多家房屋中介看到,进入11月,租房进入淡季,部分房型的租金价格有些回落。但与之相比,大学附近的出租房型却因为学生冲刺备战考研而供不应求。记者在西青大学城附近的房屋中介
    • 考研 应届本科大学生就业难 考研成第一“接...
      2011届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然迫在眉睫,岛城高校的大四学生正经历着大学生就业难的种种压力与考验。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日前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当前中国就业首要任务。在青岛大学2010届毕业生中,差不多有2500名本科生考上研究生,占当年毕业本科生总数的25%。换言之,高校成为大学毕业生最大的接收单位。在庞大的考研群体形成后,一些天价考研辅导班应运而生,有些甚至
    • 考研 2011年考研人数或将回落 就业形势...
      201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近日已经开始。据记者了解,近两年来,由于本科生就业竞争激烈,很多大四学生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考研大军队伍不断壮大,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140万人。但2011年研考报名显示出降温的苗头,近日记者在广州几所高校调查发现,由于就业形势好转、读研成本高、研究生就业形势难以预测等原因,不少应届毕业生放弃考研直面就业。现象能找到工作就不考研今年10月1
    • 考研 第五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举行
      10月29日,由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在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会议室举行。出席开幕式的有苏州大学副校长兼王健法学院院长殷爱荪教授,苏州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吴雪梅教授,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胡锦光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海坤教授,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常务副院长胡玉鸿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17所著名院校的44名博士生代表。论
    • 考研 兰州大学借“校地协作”新模式培养高层...
      面对法律专业硕士教育的持续升温,不断壮大的专业学位阵营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兰州大学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途径,另辟蹊径的开创了将专家“请进来”,让学生“走出去”的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5日,兰州大学召开校地协作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专题研讨会,其中主要包括校地协作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实训基地揭牌及导师聘任仪式两项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