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李三忠教授办公室的窗台上摆满了颜色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头,有广西的灰岩,大别山的榴灰岩,也有青岛的崂山绿石。那是他野外勘察时捡回来给学生当做观察用的标本,当然,也是办公室贴切的装饰。
办公室俨然成了李三忠的第二个家。除了每年雷打不动的一个月的野外勘察,他平日大多时间都“宅”在办公室里整理资料,查找文献,做研究,画地质图。每年的寒假只有大年三十和初一两天在家里陪陪家人,其他时间如果不是出差参加学术会议,一准儿会在办公室里。他早晨五六点钟起床,经常忙碌到凌晨。他坚持认为,投入必要的时间终有收获。
野外考察是李三忠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只要有机会他就带上罗盘、地质锤和放大镜,到野外观察岩石。他把野外现场既当作课堂,也看成天然实验室,从那里发现现象、看透本质,捕捉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线索和灵感。野外考察可是一件苦差事,除了艰辛,有时候甚至要冒生命危险。李三忠的左手虎口处有一个淡淡的伤疤,那是他在搞“华北克拉通形成与破坏及周边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课题研究那一年野外考察留下的印记。那次为了详细分析构造,课题组需要测制野外地质剖面。山高林密,路面潮湿,李三忠一不留神滑倒摔了个趔趄,手掌本能往地上按,结果被老百姓割灌木剩下的尖树根从虎口贯穿。由于远离驻地,呼救无援,李三忠咬牙自己拔出树根,手掌顿时鲜血淋漓。进行简单包扎之后,李三忠又继续勘察。晚上回到驻地医院,医生用镊子夹着药棉在他伤口内清除腐烂的树皮,那种钻心的痛让他刻骨铭心。他的带着泥土芳香的论作之所以受到学界关注,是与他这份执著坚守所分不开的。
一次,在辽宁进行野外考察,李三忠行走间正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不留神被山路上的一块碎石绊倒,滚下路旁的深沟里。结果价值不菲的相机进水损坏了,双手被砾石硌得血肉模糊,脸也被荆棘划得一道一道的,头离一块尖石不到半米远。不敢想象,如果头撞到石头尖儿上会是一种什么后果!提及此,他说,虽然后怕,但想想不作为的生命有什么价值呢?生命就应当在实现人生的“高”“贵”价值中绽放,不惧艰险。
2009年对于李三忠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大陆紧邻的太平洋构造如何影响中国大陆内部构造,李三忠成功申请了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作为中国45年来第一位构造专家参与了太平洋正中央的钻探。可也就在这一年,李三忠经历了至今都让他痛憾不已的事情:母亲溘然长逝,自己却未能陪母亲走完最后一程。
科考结束,李三忠才从妻子那里得到准信儿:母亲住院了,病得挺厉害。李三忠心急火燎地往家赶。或许是母子连心吧,已深度昏迷的母亲在李三忠赶回来时奇迹般地清醒了一会儿。父亲问她:“你看清楚是谁回来了?”母亲只说了短短一句“看清楚了”就再度陷入昏迷。因为学校还有学生等着上课,李三忠次日就返校了。他这次没有坚守在母亲身边,谁知那次匆匆的会面竟成了母子的最后一面,也是李三忠人生唯一的一次没有坚守。母亲刚逝去头几年,李三忠怎么也不敢相信母亲离去的事实。母亲对他的影响最大,对他期望也最高。她没有高深的文化,却以一位劳动妇女特有的朴实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李三忠小时候因为调皮逃学也没少挨过母亲揍,他铭记母亲的教化,才有今天这些“坚守”的故事。想想自己与母亲从此阴阳两隔,没能坚守的一次 “坚守”,让他深深体会到事业和尽孝不能两全之痛。
李三忠在自己坚守了近30年的地质事业上走得坚定执著。“人要学会坚守。要成就事业至少得坚持十年,搞研究做学问要有耐心和恒心,坐住冷板凳,方能成为专家。”这是李三忠经常告诫他学生的一句话,也正是他的人生信条和真实写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