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杨浦区优秀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及高校开展课题探究活动”首期活动结业。28位杨浦区的优秀高中生在去年暑假加入到由院士带头的课题组,并完成了相关研究项目。这些院士“小徒弟”纷纷表示,跟着科学家除了学科学,更学习到科学精神。而专家们则提醒,参与科学研究一定要有真兴趣,不要为了“镀镀金”。
“镀金”心态并不可取
这28位高中生是经过了专家的面试才得到难得的拜师机会的。自去年5月活动启动以来,同学们想要走进高校研究所,就得带着各自的课题向专家“秀”出自己的想法。
在首轮面试中,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提出了同样的提问:“你对自己的课题感兴趣吗?你是如何设计自己的研究的?”专家们发现,不少孩子都是“为了课题而课题”,冲着“升学砝码”而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继教授感慨,科学研究的前提是有兴趣,但不少学生是“有热情,没兴趣”,甚至课题设计明显带有教师主导的痕迹。
首轮课题关注民生
这项活动是杨浦区依托区内高校推广创新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共有10个高校培育基地接收了这些“小徒弟”,包括复旦大学物理系“陶瑞宝院士团队”、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贺林院士团队”等。记者发现,学生们的课题也普遍关注到民生领域,包括了“厨房天然气泄漏的流体力学数值仿真”“废水的研究”等。
控江中学的杨丹枫选择研究“HCH在胶州湾内扩散过程”,导师是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家。小杨说自己最大的缺点是有些急躁,但在专家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实验草图时,她却会心静下来。“我一遍遍修改图片,虽然花了很长的时间,但觉得很值得,也明白了科学研究里耐心一定是最重要的。如果急功近利,是没有办法做出真东西的。”
据介绍,第二届“杨浦区优秀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及高校开展课题探究活动”也于昨天正式启动,并开始接受报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