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 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从走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范国英教授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教育这块无垠的园地里,用自己的智慧辛勤耕耘着,用赤诚播撒着知识和希望的种子。
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甘于平凡,不甘于中学舞台的她,志存高远,希望能在更大的舞台书写自己的人生价值。“来到西华大学之前,我在职业中学教过八年书,因为工作极其轻松,我担心某一天除了柴米油盐,我什么都不知道了!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去图书馆看看书……”在谈到考博的初衷时范老师这样说道。
有志者,事竞成。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范老师顺利拿到了四川大学文艺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成为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队伍的一员。后来,她又进入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并顺利出站。
弹指间,韶华在三尺讲台悄悄地流逝。加之长达八年中学教学生涯,她在教育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到底是什么让她在这条艰苦的路上奉献多年、无怨无悔?
范老师坦言:“我自己喜欢教书,喜爱产生无限的激情,无论是上什么课程,都会有用不完的激情,上课只有先打动自己,你才可能去打动学生。”正是这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激情,阐释了一名教学名师的教书育人理念和态度。
教书已成为范老师快乐的源泉。“亚历山大曾说,当你把你的所有心思、信念放在下一瞬间你将要做的事情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快乐。我希望我与学生之间能相互影响,一起学习的过程是充实的、快乐的。”范老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对象与任何职业的工作对象都不同,因为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的人,而且是处于生命中最有朝气和活力的青春期的一群人,所以跟学生相处心态也会更年轻,自然会很快乐,教学就是这样一件让她快乐并实现了自我超 越的事情。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她,静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动能点石成金,琢璞成器。当谈及美学、文学理论等课程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些课程理论性太强,上这样的课程肯定是枯燥乏味的,而范老师的课堂则不然。
她犹如一本鲜活的百科全书,上课总是会用她自己的阅历,从生活到书本,古今中外,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生动地诠释着枯燥的理论,同学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这个知识点你们懂了吗?不懂啊,那好,我给你们讲一个例子你们就知道了,西方……现在明白了不?”这是她上课时经常出现的场景,听完后同学们齐声回应“明白了”。“在这样的例子中,同学们都抬头聆听,她用独特的教学方法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让本来严肃的课堂笑声一片,一堂理论性极强的课堂变成了趣味课堂,我们更容易记住她所讲内容,也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人文学院大四学生袁强这样说道。
范老师认为,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教学,中学注重教师教学的技巧,而大学更注重教师的知识储备与素养,教师的专业水平关联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甘为人梯,为学生成长服好务,而且教师自身同样需要成长与发展。大量的课外阅读让范老师在课堂教学举例中信手拈来。
书山有路,她是拓荒者;学海无涯,她是引路人。范老师认为,大学是一个培养学生有思想、有主见、有灵魂的舞台,但是大学的课程任务紧、教学进度快,针对这种情况,她要求学生要提前预习课本并进行思考,上课时她会重点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既抓好了进度,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范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上台讲课的情况时有发生。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学生讲课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思考、表达等多种能力。
在文学研究方面,范老师成绩斐然。2009年,专著《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出版;2010年,专著《新时期以来文学制度研究》出版;参编著作和教材3部;先后在《社会科学研究》、《文化研究》、《云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学术论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近20篇文章被CSSCI来源期刊收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子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春晖计划1项,主持和参研市厅级项目多项。这硕果累累的研究,也有益地促进了她的课堂教学。
范国英教授寄语同学们:“天道酬勤方能提升自己,才能有所收获,建议同学们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在万卷书中开阔眼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