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杭州市第一部关于生活垃圾处理和分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就在条例颁布的前几天,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的冯亚伟老师带着6名大学生,做了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小实验:“垃圾换钱”,有偿回收“危险垃圾”,以此激发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他们在杭州三个住宅小区进行了实验。
冯亚伟和浙经贸职院的6个学生来到朝晖一区、二区、四区,摆起了摊位。摊位前摆放了3块自制大招牌,上面写着“垃圾换钱”四个大字。旁边还有一张详细的价目表:电池2节1角,废弃灯泡1个1角……
他们提前4天在小区张贴了“垃圾换钱”的告示,所以当天虽然下了点小雨,但还是有不少居民把家里的垃圾拿出来,换取小礼物和零钱。
仅仅一个下午,回收到废旧电池1256节,药瓶1565个,洗发液等塑料罐984个。
这次的活动没有赞助,礼物、零钱以及打印的材料,全都是师生们自掏腰包,“倒贴”了530多块钱。
有位奶奶得知后执意把换得的7毛钱还给学生,称“垃圾分类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自掏腰包很了不起!”
学生们还在小区居民中做了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小调查,回收256份问卷。
问卷显示,100%的居民听说过垃圾分类。自认为分得清的176人,占68.8%;56人觉得自己部份分得清;剩余24人分不清。
假设杭州市政府有偿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有196人(76.6%)表示愿意参与,无所谓或不愿意的60人,占23.4%。
当天,学生们把活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在了微信公众平台“浙江经贸志愿队”上。他们没有把这条推送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
“我们故意不发朋友圈,也不给亲人发,就是想试试消息传播的速度,看看大家对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的关注度。”冯亚伟说。
在没有积极推广的情况下,不到一天,微信的阅读量就超过了3000,甚至有海外的朋友说,回国要捐助“垃圾分类”。
这大大超出冯亚伟的想象,“说明大家对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的意愿很强烈,也很重视。这也让我们下一步推进工作有了更多的动力和经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