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来自成年人的夸奖多了,会误认为自己真的在哪方面都比周围人强,容易自我感觉良好。通常情况下,优秀生自我中心的倾向比其他同龄人更明显,有的学生还会自我膨胀,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缺乏与同学合作的意识,不懂得尊重教师。这势必造成他们人际关系的紧张。
在接待的学生来访者中,70%的人有过优秀生经历。
这个数据并不能简单地说优秀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高于普通生,有两个更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一是孩子成绩好使父母对他们的期待很高,所以更倾向于调动一切力量为孩子的成功保驾护航;二是优秀生具有敏锐的觉察力,更能觉察到负性情绪对学业的拖累,他们常常更善于求助。
无论真实的原因如何,优秀生由于成绩优秀,表面上,他们会得到来自父母和老师的特殊对待,但实际上,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内心产生的痛苦往往多于其他学生。
NO.1
新环境让“特权”突然消失
新环境适应是造成优秀生心理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升学,比如转学。每次新环境的变化都会带来新的评价体系,而最容易出现落差的就是曾经拥有各种“特权”的优秀生。
我在学校给初一学生上心理课时,发现纪律散漫的往往是小学时代的优等生。他们告诉我,特别怀念小学,那时因为成绩好,会被老师宠爱、重用、信赖,他们上课时说话、下座位、不认真完成作业都不会遭到严厉的批评。
因为小学时代学生的地位多是由成绩决定的,如果你的成绩坚挺,就算犯点小错误,老师也会对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进入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来自各个小学的优秀生云集到一起,在新的坐标系里,优秀生由原来的“唯一”变成了“之一”,他们甚至不知道普通学生应该遵守的规则,或者依然觉得自己可以被区别对待。有的时候,优秀生误犯纪律,又不知如何修正,直接被视为“屡教不改”,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而为了维护面子,他们装做并不在意老师的批评,有的甚至对老师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
新环境的变化对每个人都是挑战。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对新环境做充分的了解,让孩子认识到,需要重新学习和遵守新环境的规章制度,在学习中要做到认真听讲,有选择地放弃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就像水杯只有先清空才能注入新鲜的水。在与新同学的交往中,要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进入一个新的坐标系,名次波动是正常的,孩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孩子遭遇怎样的困难,父母都要做孩子最坚定的支持者。父母万万不能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再优秀,就表现出“失望”、“焦急”等负性情绪,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他们陷入更深的失落之中。
NO.2
当师生关系出现裂痕
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来自成年人的夸奖多了,会误认为自己真的在哪方面都比周围人强,容易自我感觉良好。通常情况下,优秀生自我中心的倾向比其他同龄人更明显,有的学生还会自我膨胀,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缺乏与同学合作的意识,不懂得尊重教师。这势必造成他们人际关系的紧张。
韦尔奇曾经说,“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成功者的人格特点。在我接触过的学生中,成绩优秀的孩子的确有偏执的倾向。他们误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制胜的法宝,忽略了学习方法是要依据学习内容的难度、密度而不断变化的;他们对老师的评价有“厚此薄彼”的倾向,认为带领他走向顶峰的老师是最棒的,他们的言行会使现任老师产生被挑战的感觉。当师生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他们又不会主动弥合。我担任多家企业的心理顾问,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凡是与上司关系紧张的来访者,在学生时代几乎都有过与老师关系不和的经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学生时代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进入职场后与领导的磨合是有积极意义的。
优等生的学习态度、成就动机和对社会的关注点与其他同学存在差异的时候,他们往往难以变通,认为自己是对的,同学是错的,成绩好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他们会居高临下地批驳同学,伤害同学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他们就被群体孤立了。
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危机时,父母如果一味地袒护孩子,会强化孩子与外界的敌对情绪。父母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责骂孩子,不仅无法弥合师生、同学间的裂痕,而且会造成亲子冲突,使孩子感到孤立无援。
当孩子与老师或同学发生冲突时,父母应该客观冷静地将事情的原委弄清楚,给孩子心理抚慰。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心里很不舒服,你希望我们做些什么呢?”先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等孩子的情绪平和下来,再帮助他分析原因。
家有成绩优秀的孩子,父母更要下大力气培养孩子的情商,主要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等等。当孩子在这些方面取得一些进步,父母要大力表扬,强化孩子提高情商的动机。
NO.3
成就动机太强导致“成就紧张”
成就意识是鞭策学生克服困难、力争上游的动力所在。但万事都有个度,一旦出现“成就紧张”,学生则会因为学习动机太强而表现出焦虑、紧张、咄咄逼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能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好前程,反之,人生则没有了任何意义。
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以来,接待过很多这类学生。造成他们成就紧张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从小就教育他们,冠军只有一个,只有考第一才能赢得表扬,父母的成就紧张完全被孩子吸收并内化;二是父母因为没有文化,社会地位低,在亲朋好友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孩子内心的自卑感,他们坚信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三是父母属于成功人士,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对普通人的轻视,孩子片面地认为社会的规则就是弱肉强食,强者永远是强者。
强烈的竞争意识可以激励孩子在低年级获得优异的成绩,被老师表扬,被同学羡慕,使他们充分领略到成功的快感。他们瞧不起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认为差生没有自尊,他们甚至会披上“正义”的外衣,大声斥责影响他们学习的同学。
可是,成就紧张又使他们在升学考试前出现严重的考试焦虑,一旦成绩下滑,他们就会怨天尤人,为了避免看到失败的结局而出现逃课、不参加考试、辍学等行为。
父母帮助孩子降低成就紧张的最好方式是将人生看做一条长河,告诉孩子考上一流大学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理想的大学”与“成功的人生”并不能划等号。创造有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人生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能力,大学背景只是其中一个。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优化心理环境,提升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NO.4
“真空环境”中的心理隐患
为什么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高于中学阶段?并不是大学老师不负责任,而是中学阶段的心理隐患被忽视了而已。无论备战高考多么紧张,学生心里都有一个信念——“考上大学一切都好了”。升入大学之后他们才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
心航路教育心理机构近10年来接待了许多因为旷课过多或多门科目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中85%是有过优秀生经历的。他们被周围人反复教化,中学时代吃得苦中苦,进入大学就可以做人上人了。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心甘情愿地上各种课外班,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学习而不与同学交往,不参与校内的任何活动,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他们尽管成绩好,但却不热爱学习,更没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状态是不对的,但积重难返,总不能放弃自己在学习上的唯一优势吧。
升入大学后,没有了父母的监管,他们就会放任自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补偿性地沉迷于网络游戏、陷入各种感情等等,从而荒废了学业。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给他多种选择的机会,顺势而为,让孩子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毕竟,每天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是孩子,孩子最清楚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同龄人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但是,作为孩子,发现问题也应该及时与父母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年龄上的代沟,父母无从了解孩子所处的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孩子明明觉得父母的安排有问题,仍然逆来顺受,这也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孩子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人生规划之中,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摒弃被安排的弱势心态,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NO.5
宁肯停在学业的跑道上
有人说,啃老族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生活能力强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啃老的子女,不是孩子想啃老,而是他们根本就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形成独立意识的关键期,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处事能力,积累经验并建立自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为了让孩子专注读书,无论是人生的方向还是日常的生活,父母都全面包办。他们的孩子除了有个好成绩之外,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
曾经有一位研究生二年级的女生因为厌学来找我咨询,她考了两年才考上理想大学的研究生。她告诉我,考试并不难,但她不希望考上,因为只要考上就离毕业不远了。她之所以考研究生并不是热爱所选的专业,而是与进入社会相比,学校更单纯一些。她断定自己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她打算硕士毕业后再考博士,这样可以再拖上几年。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全面介入她的生活。眼见着女儿对一切无力招架,母亲无法袖手旁观,只能继续卷入女儿的生活。
我的咨询从帮助女孩收拾房间、安排自己的日常起居、主动与周围的人打招呼开始。女儿每前进一步,我就建议母亲后退一步,渐渐地女儿能够独立了,此时母亲也逐渐退回到旁观者的角色上,这是她本来应该站的位置。
中国的父母有可能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但这种爱是健康的、积极的、科学的吗?每当父母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做各种决定之前,就反复追问一下自己吧。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父母的爱中茁壮成长,而不是渐趋凋萎。
孩子长大了,父母要牢记: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如果希望推动孩子,就要静下心来帮助孩子找出他自身的价值观,使孩子产生推动自己前进的力量,并鼓励他们付诸行动。在陪伴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去学习,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和选择。如果父母要做孩子人生的“总设计师”,用成人功利的价值取向要求孩子,那么,当孩子的发展不能满足自己的期许时,就会产生教育职能被剥夺的焦虑。
许多年轻人告诉我,只要听父母的,就算选择错了也不会落下埋怨,如果自己做主,万一错了就惨了。表面上孩子很听话,实际上他们是在推卸责任。年轻人在规划自己的人生前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做到知己知彼,并将自己的规划完整地讲给父母,征询他们的建议。确立之后,就要付诸行动,建立个人信誉。当父母真切地感受到孩子长大了,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了,总有一天,他们会主动放手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