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帮助低收入家庭成绩优异学生进入大学 2013年07月13日 09时讯
由两位经济学家卡罗琳‧霍克斯比和莎拉‧特纳所领导进行的试验发现,借助特别製作的大学资讯可以改变目前大学入学结果,因为这些资讯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成绩优异学生也有机会进入过去他们不会去申请的最具竞争性大学。
这项研究工作的关键在于肯定「低收入家庭学生渴望能进入接受他们申请、名声最好而家庭又能够负担得起的大学,」霍克斯比女士在6月26日为布鲁金斯学会汉密尔顿计画举办的成果发表会如是表示。换句话说,这些学生的最终入学选择所依据不是自己的喜好而是获得的学校资讯是否完整正确。
从一开始,分别在史丹福大学和维琴尼亚大学教经济学的霍克斯比教授和特纳教授将这项「扩大大学之门」(Expanding College Opportunities, ECO)计画设计定位在低价位和具扩展性。在发表会上同时公布汉密尔顿计画中ECO下一阶段的提案。由于研究人员发现,低收入家庭对来自值得信任的第三方而不是某特定大学自我推销的资讯来源回应较积极。基于此认知,霍克斯比教授和特纳教授将寻求与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和美国大学测验组织(American College Testing,ACT)合作以推广至更多的学生使用者。他们会努力要求取得联邦政府收集的助学金数据,以便进一步製作适当的文宣资料。
根据大学委员会总裁大卫‧科尔曼表示,该会已经同意参与,并于今年将「扩大大学之门」资料发送到约15,000至20,000名学生手中。但是,研究小组注意到,大学委员会提案中还漏掉很大一部分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因此,也将更积极地与ACT商谈。ACT 总裁乔恩‧魏默在发表会上说明:「ECO对我们来说还是新计画,」该组织已经邀请两位学者今年夏天与其主要成员会面商讨进一步合作项目,并愿意与美国大学委员会协调,以避免混淆参加SAT和ACT两种考试的学生。研究人员希望未来能将资讯发送到成绩优异低收入家庭以外的学生团体。他们会优先考虑那些学业成绩和考试成绩较差或家庭收入超过目前每年41,000元门槛不多的学生。研究人员也计划提供较年轻或已在大学就读的学生其他不同种类的资讯。
为使研究小组能够更精準辨识他们想要推广的学生团体并进一步客製发送的讯息,两位学者希望能获得「免费申请联邦助学金」(Free Application for Federal Student Aid)的相关数据,但由于联邦经费短缺及个资法等考量,这项工作将会相当艰鉅。霍克斯比教授乐观地表示,不论再难,还是要试。尤其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是可以帮助政府确保投入学生资助的经费用得其所。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帮助低收入家庭成绩优异学生进入大学译者: 姚君佩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