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非认知评量(Non-cognitive Measures):大学入学评量的新领域 2013年03月18日 05时讯
各大学的校长和教授都希望能招收到好奇心强、意志坚定、渴望挑战的学生,然而这些特质无法以传统的测验指标筛选出来,因为标準化考试的分数未必能预测学生长期发展潜力。有些学校的招生部门认为,也许该换一套新的测验工具了。
过去十年,有少数大学设计了用以测量领导与达成目标能力等人格特质的「非认知性」评量,因为他们认为在大学要有好的表现,常需要积极、毅力,或者是某些研究人员称为「胆识」的特质,而非认知评量便是试图去评估这些特质。如果SAT是要测验出学生在教室里学了些什幺,非认知评量就是测验学生如何学习。然而,非认知评量-通常透过自我评量和短文写作等方式-究竟可以告诉学校多少资讯?这些评量方式可靠吗?
美国各大学招生部门主管在一月中由南加大主办的全国研讨会「关键特质:追求卓越的大学招生与就学」中就讨论这些相关议题。南加大入学研究、政策与执行中心执行长路西多预测,新的学生潜能评量方式将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让招生主管能够更全面审核申请入学的学生,学校也能获得更宝贵的资料。「我们始终没有真正去了解成绩好的学生为什幺会成功,这方面的研究一直被忽略,现在是时候该纳入非认知评量方法了。」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认知评量方法可说是主导了教育领域,然而奥勒冈大学的康利教授希望打破这种观念。他认为,「学到什幺」与「如何学习」的重要性并无高下之分,而是共生的关係,并主张将「非认知」更名为「后设认知学习技巧」,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发展新的评量方式。神经科学家也认同这个观点,有些研究主张学生需要「情感指针」,也就是将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情境的能力,才能成功;单纯拥有知识未必知道该如何使用。
就如同让学生缴交读书计画和推荐信一样,非认知评量可以给予学校除了成绩之外的评估工具,但要如何真正找出学生的潜在特质,目前还没有共识。美国大学委员会用一套标準办法评估学生的十二项特质,如艺术与文化欣赏、人格健全性等;美国教育测验服务社(ETS)则建立了一套线上系统「个人潜能指标」,可以评量申请人的六项特质,包括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等。此外,推荐信现在通常是在申请研究所时的才需要的文件,未来可能在大学入学阶段也要求必备了。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非认知评量(Non-cognitive Measures):大学入学评量的新领域目前採行的非认知评量方法大多仍是各校的自行实验,有的学校採用马里兰大学名誉教授威廉‧塞德拉切克的方法「洞悉履历」,让学生回答六个简答题,包括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克服挑战的经验,以及如何在特定领域运用知识等;帝博大学则要求学生写四篇短申论题。支持非认知评量的学校表示,许多原本在SAT测验上被低估的少数族裔学生反而在这类评量方式中表现得出类拔萃。随着申请人的背景越来越多元化,这样的评量方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译者:魏瑀娴)
感谢您阅读本文,本文转载自台湾教育部官网.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