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招生不佳的学校将面临合併或关门的命运 2012年09月28日 12时讯
在《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初步报告》下,招生率过低的学校将从2016年期视个别状况重新整顿。这些学校可以选择与邻近的其他学校合併或将学校搬迁至人口较稠密的地区。至于面临学龄人口衰退的社区,待最后一批的学生毕业后教育部将重新部署这些学校的教师至别校执教。
迄今为止,7千723所学校内一共有34%的学校被列入招生不足的行列内,这些学校的学生均不超过150人。与其他结构较大的国立学校比较,这些学校多产生较弱的教育效果。这些招生不足的学校通常座落在偏远乡区,学生需要长途跋涉去上学。
由于这些学校的地理位置偏远,导致学校缺乏应有的规模与设施,无法提供课外活动。除此之外,维持一所招生不足的学校须花费超过一所正常学校的七倍。相较于正常的师生比例1:13,招生不足的学校之师生比例为1:6,这也是造成学校开销入不敷出的原因之一。
教育大蓝图内也提到,教育部了解搬迁或合併学校或许会提高学生交通费用或使学生难以适应新环境,但该部将找出解决之道,例如提供学校交通津贴。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招生不佳的学校将面临合併或关门的命运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