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北京正值春寒料峭之时,然而,4级大风也未能阻挡住学生与家长饱含热情的脚步,此次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北京展会人头攒动的现场氛围似乎已然预示了继2011年中国学子出国留学热情高涨状态下2012年留学市场的持续升温。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5.5万人,其中自费留学人员为31.48万人,占总体留学人员的92.7%。
教学步入国际化,校方出台新政策
今非昔比,回顾1985年申请留学美国时的情景,美国大学理事会的王湘波博士感慨颇深:“如今,我们倡导的是全民留学,而在我申请留学那会儿,要求层层上批,整个过程下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个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更多的学生选择出国或赴港澳台深造。从1978年到2011年的这34年当中,中国用25年的时间突破了年度出国留学人员10万大关,从10万人跃升至20万人用了7年的时间,而从20万人跃升至30万人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面对着课堂面孔的日趋国际化,院校与地区也开始纷纷迎合,尝试改善教学模式,且在政策方面适度调整,为的就是以更加优良、更加妥贴的学习、生活方式迎接世界各地留学生的到来。
为与内地及国际接轨,自2012年9月起,香港学制将由原来的“3+2+2+3”,即初中三年、高中两年、预科两年、大学三年学制转制为“3+3+4”,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学制。香港浸会大学教务长苏国生博士就这一新学制做了近一步解析,他说:“在大学四年的课程中,学生在第一年不需要选定主修专业,他们可以先选定院系,从第二年再确定主修专业。这样就避免了内地学生初到香港,由于不了解专业内容而‘走错第一步’的现象。然而,也并非所有的专业都提供这种次年选择的机会,就香港浸会大学而言,如工商管理学院中的会计专业就要求学生在第一年选定。”同时,香港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也与内地有所不同,据浸会大学研究院副教务长黄盈盈博士介绍,香港的研究生培养分为授课式和研究式,分别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一般来说授课式硕士学习仅需一年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赴外学习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留学所面临的挑战并非单纯地来自于学习方面,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也容易令一些“初来乍到”的留学新生产生生活上的不适应。为缓解留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还推出了“亲善家庭计划”。苏国生解释说:“这个计划不同于Home Stay,学生并不是住在香港居民家中,而是当家庭有一些活动或聚餐时,邀请中国留学生一同参加,如此一来,内地的孩子就能够更快地融入异地生活了。”
而在今年4月英国PSW签证取消之后,英国政府仍然保留了留学生毕业后在英国找工作的权利,Tier 2签证政策的随即出台,仍然为那些毕业后希望在英国争取到短、长期工作经验的留学生提供着机会。与PSW签证不同的是,Tier 2签证对工作薪水有了一定的限制标准,要求薪水在4万英镑或以上的人可以被允许在英国工作一年时间以上;而薪水在2.4万英镑到4万英镑之间的人可以在英国工作不多于12个月的时间。来自罗翰普顿大学国际办公室的安迪·德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前,一些学生在拿到PSW工作签证之后,只是继续选择呆在英国,而并没有将这一段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找到一份高质量的工作。在工作签证状况调整之后,英国将更加看重学生的个人能力。”
而美国一些学校的教授们则开始从中国文化的层面来解读课堂上的中国留学生。Zinch中国总经理黄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美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了解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他们知道这些孩子来到美国读书之前,有的决定仓促且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这样的孩子通常会受到来自于文化与语言上的冲击。因此,他们开始为中国留学生设计一些专门的项目,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过渡,完成从中国到美国的过渡,如开设面向中国留学生的“学生中心”。此外,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设立英语课程,而英语课程学习阶段也逐渐成为了学生真正开始学术学习之前的缓冲期,避免了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由于听力吃力而丧失信心的现象。中国的留学生在课堂上普遍不怎么开口讲话,从前,美国教授也许会单纯地认为这样的学生成绩不好或者没有理解教学内容。然而,他们也开始慢慢地从中国文化的层面去理解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状态,并且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比如更加积极地鼓励中国学生发言,给他们一些其他的课外作业去完成,或是提供给他们更多团队合作的机会。
中国学生走向国际化,西方面临新压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接受着西方课堂的教育,感受着西方的生活与地域文化。而更多莘莘学子的学成归国,在间接提升了本国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似乎带给西方国家一种无形的压力。“我们开始试图学习那些我们尚未了解的中国文化”,新西兰大学负责国际事务的副校长爱德华·威姆斯诚恳地讲道,“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此,我们应当更多地接触中国,以和谐的方式进行交流,了解中国的哲学、历史与文化。我本人教授MBA项目,我知道大多数的大学是用英语向中国留学生授课的,然而,我并不知道有多少大学是用中文来教授这些课程的。”威姆斯认为语言仍是阻碍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主要因素,只有做到互相了解、互相欣赏,才能够在全球化中获取竞争力。
不仅鼓励走出去,还要鼓励走进来
在此次“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正式拉开序幕的前一天,中国大饭店的宴会厅举办了一场“2012中国留学论坛”。此次论坛并没有单纯地将讨论重点放在“中国学生走出去”一个方面,而是同时强调了“交流的双向性”,即中国政府也同时欢迎“外国学生走进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大量的中国学生选择到海外去读书,也同时看到了更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来学习。应邀参加该论坛的嘉宾之一、现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在演讲中总结道:2010年,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数量为29.26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万多人,他们分别来自于世界上194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我国的166所大学与院校里。
对于穿梭在街道楼宇间的“洋面孔”,我们已然不再感到稀奇,而更多的,则是建立在接纳与欢迎态度之上的和谐共处。此次“中国教育巡回展”的展会上,荷晶大学的刘新涛教授对记者说:“美国学生对儒家、道教等中国文化非常崇尚,仅亚特兰大就建立了3个孔子学院。美国的许多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中文课,学生报名非常踊跃。每一年都会有一些美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文、绘画、武术等等,很多学生在来到中国之后都不想回去了。”
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圆更多孩子留学梦
对于2012年及其今后的留学趋势,张秀琴做了几个方面的展望:一、外国学生来华规模将不断扩大;二、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三、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将近一步增长;四、在外留学人员数目将继续扩大。然而,无论是中国学生“走出去”,还是外国学生“走进来”,在流动区域上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国学生出国依旧倾向性地选择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传统留学目的国。对于这种现象,张秀琴表示今后中国政府不仅要继续加深与传统留学目的国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要开辟与非传统留学目的国合作的新途径。而对于那些即将“走出去”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的流动区域在很大程度上都无法脱离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因为这些地区有着更加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也自然有着更多出国留学的机会。此外,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后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城市中。张秀琴指出: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让更多的孩子公平地享受到国际教育资源,中国政府也将推动西部地区的学生流动,以强带弱,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国内各个省市之间学生的均衡流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