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网报道,2012年3月9日15:00,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钟秉林、张平、郗杰英、李和平、刘长铭、赵丽宏出席记者会,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澳洲新快报记者]:我想问一下关于现在出国热的问题,前两天我看到有媒体报道华中师大一附中作为湖北省非常知名的学校,一个整班的学生没有报考国内的大学,集体出国,而且出国热的情况是高烧不退,越烧越高,我想问一下,您怎么看待目前的出国热。另外,国内的高等院校对出国热的状况是不是应该进行一些改革?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委员知不知道林书豪,您觉得在中国的话,能不能培养出自己的林书豪?
中国高等教育投入占比下降 资源严重匮乏
[李和平]:这事有点难说。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的确现在的出国热由过去的出去读研究生逐步转向到出去读大学。过去很多出国的孩子,可能因为在国内学习有些负担和压力,升学机会不是太多,但是家庭条件很好,就去把握国外的机会。现在已经出现优质高中和国外的大学在联合。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经济全球化也必然伴随着教育的全球化,在我们国家市场准入条件逐步放宽的前提下,教育全球化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这种现象如果简单的杜绝可能不是最好的做法,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从全球的视野里来考量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应该怎么做,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发展。
客观地说,这些年国家对教育是超常的重视,很多钱都投下去了,但是这些钱主要还是用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出现了学前教育的问题,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大学也获得了收益,相形之下它的比例,总体按照4%来算的话,我做过统计,整个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总量在增加,但是投入占的,比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中专教育,这些比例算起来,高等教育是在下降的,实际上我们高等教育资源一是在严重匮乏。
高教育资源无法和国外竞争 担心高中生接受西方价值观
二是优质资源无法和国外的资源进行竞争。我们将来有了2万个亿,甚至更多,可能就是刚才前面几位委员讲到的,我们要继续巩固义务教育,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样一个艰巨、繁重的任务。如果在这方面,在布局、结构、质量的问题上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真的很担心我们现在有很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还是在形成过程中,过早的接受西方的价值观的教育,这对我们国家、对我们民族来说,我觉得是一个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所以,刻不容缓地把教育的事情做好,就像总理报告里最后一句话,“把教育这个事情办得更好!”用了一个惊叹号。目前的现状是这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更多还是要着眼于长远,要立足于迅速的扩大和提升我们的教育资源,提高我们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同时适度进行一些交流也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派留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面,派出去的学生基本上是不回来的,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是什么情况,是要有长远的观点,要有历史的眼光,我们很多国家、很多领域都是这些海归支撑着我们的发展,应该说我们要有这种胸怀,要有这种制度,也要有这种政策和环境。
没有体会到出国留学高烧不退 应以开放心态看待出国热
[钟秉林]:我有几个观点,第一,是你说的出国,现在越来越年轻人想出国,这确实是事实,但是你说发着高烧,还高烧不退,我自己没有任何体会。刚才李委员讲的我很同意,学生的交流,跨地域,包括跨国际的交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或者教育阶段国际化的重要形式,搞教育的应该知道,欧盟推出了著名的“波罗米亚进程”,其中有重要的一条,为什么要统一学制,香港现在都改了,香港本科四年都跟内地都一样了,为什么要统一学制,在欧盟国家,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国际的流动,我想这是一种进步。
第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我们每年报考大学的考生是900多万,最高潮是1000万出头,比例你可以算一下,没有像你说得那么严重。第二,如果出去以后,如果能在国外的名校接受了好的教育,将来储备下来,毕业以后我们再给他吸引回来,我觉得这是挺好的事情,还是以开放的心态来看。但是对于大学来讲,我们把大学自己的事办好,我们把自己的培养质量提高,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我们的学校,这是我们的责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