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首届基础教育国际化论坛暨中小学教师海外人才招聘会在广东珠海举行。许多地区中小学面向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具备双语基础的海归人员进行招聘。会上,专家和海归激辩:未来是照搬,还是回归?
基础教育国际化 海归用武正当时
如今,国内中小学基础教育开始吸收西方素质教育的方式,创办了许多或以出国为导向的国际班。引进国际课程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之一。例如有的国际学校参考了美国学校模式,设立了“40,40,20”的师资结构,即40%外籍教师,40%海归教师,20%的中教双语教师。
此次基础教育国际化论坛中,专家就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有专家提出,目前真正懂国际教育的管理者较少;借鉴国外教育的资源造就一批师资队伍并不容易。由于缺乏政策规范,很多外教没有教师资格证。同时,学校部分课程的设置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且收费高昂。
就外教聘用情况,上海某国际学校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老师说:“外教的流动性很大,有的工作不到一年就离开。另外,外教聘用成本高,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因此这类学科对海归教师的需求比较高。”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在会上强调,“公办学校一定要做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引领人。通过将国际课程与基础教育优势相结合,可以弥补本土教育之短板。”
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需要国际化,需要更多相应的人才为之共同努力。
中西教学多元化 海归主动去探索
中西文化差异很大。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去实现英语的读写交流,这不是成功的教育结果。据统计,去年内地各类英语教学机构共招收3.6亿名学生。中国许多英语教育单纯停留在语言教学方面,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会上周满生还说:“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应该放在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上,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这一问题:“我们也讲世界历史,为什么不用英文讲,而用中国化的东西替代它的艺术课程。”
海归拥有留学经历,融入国外生活并接受了国外的教育方式。他们的身上,承载着中国文化,同时具备西方思维。他们正是中国中小学国际化教育趋势下最需要的乘风破浪者。一位海归提及国外文化对自身的影响时,这样说,“我接触到了异国文化,但我并没有全盘西化。我会开朗并包容地去接受新事物,同时表达自己。”
海归从事教学具有一定优势。现任上海一所国际学校英语老师的凯莉,硕士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提及自己的教学,凯莉说:“在国外学习中思维方式的改变很大,我总会将国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例如不布置硬性的练习题,而让学生们主动去思考问题,多给他们机会去自己探索。”
国际学校大舞台 海归筑梦唱主角
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竞争力的挑战,更是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要求。而教育国际化更面临着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的问题。
论坛上,许多专家谈到了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并希望有更多的海归从事教育事业。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副校长马成表示,“我们想让有经历、有经验的人回到学校的体制内,组建一个‘诚信联盟’组织,服务每一个想上大学的人。我们现在有外国人加入,但如果有更多有梦想的年轻海归,那我们会做得更好。”
作为一位拥有教育梦想的海归,悉尼大学中国教育中心主任康长运2011年回国后,一直投身于国内教育事业。论坛上康长运讲到,“许多学生学习语言,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毫无关联,脑里从小没有塞入英语思维符号,一切信息都是通过汉语思维加工。这样,中国的国际生即使语言过了关,思维关过不去,依然成功不了。我呼唤在国外的留学生要拥抱这样一个机会。”
康长运将国际学校比喻成一个舞台,而这一舞台主角却是外国人。他希望有更多的海归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我们唱戏的人哪里来?通过这个平台,我向千千万万的海外学子呼吁,这就是你们的舞台。你们现在还在担心海归当海待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拥抱它?”
国际学校在支持外国人来中国教授课程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中外合作,同搭台同唱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