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博新闻社发表题为《中国学生齐聚波士顿,哈佛变身夏季朝圣地》的文章,提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利用假期赴美国名校短期游学,“为今后留学做准备”。这条新闻牵出了一个新兴热词——微留学。
微留学,指学生团体利用两到三周的时间赴海外名校,体验高校课程和当地文化,也称作海外游学。这种“边学边玩”的国际性文化体验模式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如今在中国、印度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备受追捧。赴美微留学成为热潮,很大程度上与留学趋势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接收国。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最新数据,2013年美国高校共有近82万外国留学生,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所占比例达29%,印度和韩国留学生人数分列第二和第三。
提前体验心仪学校的教学模式,不仅对想留学的学生,而且对新移民也颇具吸引力。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新移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移民前就让子女适应教育环境,并做好入学考试的准备。由于近年来美国文化评估测试的推出,跨文化交流能力或成为赴美留学的参考因素,微留学越来越成为给留学申请简历“镀金”的新方式。
但是,微留学的含金量会有多高呢?与高校组织的暑期学校不同,由中介公司牵头的微留学项目课程一般得不到游学学校的认可,最多只能获得课外辅导证明,课程以外则多为“走马灯”的校园游览活动。即便如此,有数据估算,每年仅中国的微留学市场规模就逾16亿美元。动辄上万美元花费仍难抑市场的火爆,微留学“热”反映出买卖双方“你情我愿”的心理契合。在彭博社的采访中,一名中国学生直言不讳:“这种体验本身就是在给留学申请增加筹码。”但除了游览校园,她没有参加任何培训课程。美国财经专栏作家约翰·科根近日撰文《出国游学值得吗?》,指出其昂贵的费用是正常学费的两倍,人们必须算好一笔账——能否在有限的游学中最大程度提升自己,让“物有所值”。
通过微留学接触不同的文化和知识,本无可厚非。毕竟,学生作为知识流动的载体,能够带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教育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而微留学可以算作这个大潮中的一种现象。但是应当看清楚,仅凭微留学“镀”来的那点见识未必实在。教育,绝不是“快餐方式”所能真正实现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