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本名为《留学与垃圾——中国留学生问题全球报告》的书因为揭露了留学生群体中“留而不学”、“洋野鸡大学”、“签证腐败”、“留学生卖淫吸毒”等等现象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特别是对于“垃圾”这一称谓是否准确的问题,很多知名人士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过,当记者在书店里为这一选题寻找素材时,却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众多留学图书中也有“垃圾”。
在三联书店的心理励志类、情感类、英语学习、教育等分类中,记者都看到了由留学生撰写的以自己或朋友的留学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闯入美国主流》、《留学爱尔兰》、《美国孩子中国娘》、《哈佛15年》、《如何考入常青藤学校》等都摆在了比较显著的位置。有不少书的封面上都有作者“凭海临风”的照片。在作者甚至译者简介中也有以国外某大学为背景的照片。爬满常青藤的灰墙、绿叶婆娑的校园往往成为留学成功的第一视觉标签。在这些图书的作者中,有驻外记者、大学教授、在国外小有成就的留学生等。
在北京图书大厦,记者碰到了一位正在阅读这类书的读者。他告诉记者,因为从自己上学时起就“做了出国梦”,所以一看到别人写留学生活的书就忍不住想翻翻。“但最近不知道是自己老了,还是书的问题,觉得这种书没什么可看的了。千篇一律,而且有的写得太飘。”因此,他虽然还是情不自禁地“翻”,但已经很少买了。
在采访中,给年龄稍长的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书还是当年钱宁写的《留学美国》,而比较年轻的读者能想起来的也就是刘亦婷了(还是经由她父母写的教育成功学的书)。
为什么留学生写的书给人的印象如蜻蜓点水,但同类新书还不断出版呢?
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以留学生身份写作的写实作品一般有三类:
一类是比较传统的记叙自己留学生活的,这种除非像《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那样有独特角度或者名人子女、或者高举哈佛、MIT等名校招牌的,否则读者已经有了阅读的“审美疲劳”。这类书如果毫无新意地重复出版,无异于垃圾。
第二类就是跟随《哈佛女孩刘亦婷》兴起的“海外教育派”写的书。他们立足于中西文化差异,反映在教育观念以及方法的不同上,不断引进新概念。但是“书出得多了,很容易泥沙俱下,何况有些书根本就是为了相关的教育学校、课堂辅导培训打前阵的。写作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类是不断翻新的英语学习类图书。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操着熟练的口语在诱惑着口语不过关的读者。“其实国人换个环境很容易解决口语问题。另外,相当一部分报考名校指南类的书就像当初计算机类的垃圾教材那样,仅仅是把软件里的帮助部分内容翻译了一下,其实这部分内容在一些出国培训班的资料库里都有更加详细的介绍。这些内容是出国的‘必经之路’,没有必要再额外买书了。”
而另一位曾经在工作室亲自操作过留学生活类图书的编辑说得更加直白:“我们的书也不多印,就印15000-20000册。这样卖出4000到5000册就保证成本了。市场大得很,想出国的人很多,出不去想了解的人更多,为什么不做呢?”
确实,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出国之前,能够从书里多吸取一些前人的经验也是人之常情。但面对诸多各有企图的留学“垃圾书”,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否则,花钱花时间,还容易误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