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带着10岁左右的孩子咨询出国留学,以往的教育展上是一大景观。然而,几天前在国贸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高等教育巡回展”上,却鲜见初中以下的孩子;自费留学仍以18岁至25岁的年轻人占绝对优势。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邵魏博士表示,其原因是中国学生留学心态日渐成熟。
的确,较之前几年,人们“走出去”的愿望已经没有那么地强烈和急切,显得相对成熟和冷静。很多人认为,当代的中国充满了机会,不留学也可以取得以往留学所导向的成功。留学不再是寻求前途的手段,而是一种升华个人境界、提升个人素质的途径。
“我不想嫁给绿卡”
正在听签证咨询讲座的陶丹是京城一个令人艳羡的单身女人。最近她拒绝了一个男人,一个有绿卡、有学历、有事业的男人。家人朋友都劝她慎重,她自己也曾摇摆过,但最终还是没有给这个男人机会。陶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想找个好男人,但不想要个距离这么远、沟通存在很大障碍的男人。“靠嫁人出国?干脆嫁给绿卡得了!”陶丹说。出国似乎是很多人的冲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的。当记者问陶丹为什么出国时,她笑笑:“早就有这个计划了,想去美国读个MBA,多学点东西,以后回来开家咨询公司。”
其实陶丹早就有机会出国的。她的很多亲戚都在国外,早在读高中时家里就作好了准备,但最后因为年纪小家人不放心只好作罢。她现在在一家世界知名的外企工作,从业务助理一路干到了部门主管。她对公司的认同感很强,但总觉得自己的积累不够,应该把自己提升一个更高的层面。陶丹报了新东方TOEFL班,尽管每天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但从没缺过一节课。去年五月的TOEFL考试因为工作太忙而错过了,陶丹正在准备下一次的考试。同时,她还在备考清华的MBA,如果有国内的MBA背景,国外学校的接受程度会高一些。“一时不能出去也不要紧,读管理本来就需要工作经验。”陶丹一脸坦然。
“适龄青年”:26岁至62岁
现任北京一家外企人事总监的李飞原是西部一省委机关的副科长。在他30岁生日的前几天,眼看到手的正科职位因“一点不慎”终告泡汤。升迁受挫,仕途无望,使李飞急欲出国。他对记者回忆说:“当时我把出国当作了最后的出路。不管是去哪里,只要能出去就行。压力太大了,俗话说三十而立,我那时都30了,不仅没有‘立’,反而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倒立了!”可当时他不仅没有英语考试成绩,甚至连托福班或雅思班都还没上呢。按正常的情况,他当时决定出去的话至少也要三年后才走得了,可这是当时的他绝对不能接受的。幸好他找到了有关专家作了一次详尽的咨询。
专家给他讲了麦当劳的创业历史。美国人布洛克在他53岁那年,在加州看见一家餐厅,决定以此为蓝本发起一家连锁店,从而创造了麦当劳这个全球可见的快餐店。“如果30岁就感到年龄压力,那么到了40岁呢?50岁呢?难道你就不奋斗了吗?你这样的情况,出国并不是你的惟一出路,抛弃你这种早衰的心态,把自己当作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重新开始,这才是你的出路!”专家的话让李飞顿觉醍醐灌顶,至今记忆犹新。
李飞后来辞职来到了北京。学口语、找工作,最后以比较流利的口语和他的工作资历,在一家外企找到了工作。当记者问他现在计划什么时候出国时,他笑着反问:“不是说哈佛的MBA和MPA,从26岁到62岁都是适龄青年吗?着急什么?”
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知名留学咨询专家、新东方学校副校长徐小平在《图穷对话录》一书中指出,留学的意义有三种:一是走出困境,获得竞争能力;二是走上佳境,获得领导能力;三是走入意境,获得预见能力。
竞争能力和领导能力都很好理解,只有走入意境这个意义听起来颇为形而上学。徐老师进一步指出,留学的最高境界是获得对于中国未来的预见能力。而一旦人们接近这个境界,留学就变成一种自由的精神追求——追求的是自由精神,而不是一种回避现实压力的逃离;更不是为了赶时髦、随大流,听信于某种愚蠢而庸俗的暗示,浮游于某些含糊而可笑的谎言。到那时,留学西方只是为了寻求有关中国未来的答案与良方;重返中国,是为了带给中国关于未来的启示,送回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智慧和方法,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和思想的源头活水。
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以自己创办新东方的亲身体验呼吁,在追求留学的时候要把价值目标具体化、实用化,把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未来人生的发展结合起来。他认为中国人已经进入“选择性出国”的时代,这就是经过比较权衡,决定放弃出国机会,而留在国内发展自己的事业。顶多在将来某个时候,出国进修、深造、甚至观光。不出国也可以获得比国外还要高尚的成功。
商报记者孙海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