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0中学七年级学生小杰因未及时完成作业,被数学教师田某连扇耳光体罚,致其出现头晕、流鼻血等反应。
目前,该市米东区教育局开除了田某,并追究了学校相关责任人责任。但如何杜绝教师和家长体罚学生,成了很多人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打不打?教师和家长体罚学生前的纠结
从事教育工作10多年的杨梅是一名5岁孩子的母亲。她对如何教育孩子更为关注,经常会在微信里转发一些教育孩子的文章。
杨梅认为,打人是犯法行为,身为教师更不能变相体罚学生。2003年,杨梅初为人师,班中一名学生因为没有认真完成作业,加上当日她心情不佳,杨梅在全班大声训斥了这名学生。事后,她心里特别后悔,生怕学生出事。第二天,她主动找学生谈心,向学生道歉。
对自己的孩子,杨梅不会动手。孩子犯错了,她简单引导,让孩子慢慢去体会,从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
杨梅认为,父母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重要,不能让孩子看到的和听到的是两回事。
市民程月莉认为,棍棒教育只能摧残孩子,对孩子心理产生阴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乌鲁木齐市某舞蹈学校拉丁舞教师王筱凡对教师打学生感到很伤心,认为孩子受到了伤害。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教师打骂,她肯定会去学校问清楚原因。作为家长,她认为教育孩子,“打打屁股可以接受,但一定要有分寸”。
也有人赞同棍棒教育。“我是你老子,书念不好打一顿,你就知道是啥感觉了。”来疆务工的米建军这样教育上初中的儿子。
2013年,搜狐网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在如何看待打孩子问题上,42.1%的家长认为轻微处罚、吓唬一下有必要;21.7%的家长认为该打时就打,让孩子长记性;36.2%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能打。这反映出中国“棍棒式成才”的传统教育方式仍然“深入人心”。
打是爱?让孩子受体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数家长并不希望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然而现实却又让他们充满无奈。同时,不少小学生向记者表示,自己有因不好好学习而挨打的经历。
乌鲁木齐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付景浩说,由于自己太调皮,爸爸在家里常备着藤条和鸡毛掸子,用来“教育”自己。“爷爷是‘军阀’,从小对爸爸就是棍棒教育,所以爸爸也用这种传统方式来教育自己。”
付景浩的爸爸付瑞峰说:“我们夫妻平时工作忙,儿子不好好学习,偶尔还逃课,一旦发现儿子逃课就打他。如果儿子做错事,只要听到我的脚步声,就会在房间里做好挨打的准备,让我哭笑不得。我很无奈,但也不知道还能怎样教育好孩子。”
记者还发现,几乎每个高举“棍棒”的家长都认为这对孩子是绝对有益的,因为“打是亲骂是爱”。
新疆金扬律师事务所律师姜红表示,“打是亲骂是爱”是一种野蛮的教育理念。在孩子发展自我概念的时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人。挨父母打的孩子会很自然地猜想,世界上原本应该最爱他们的人也不一定真爱他们,从而使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产生隔阂。
怎么办?不能把惩戒与体罚混为一谈
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专门法律。但“棍棒教育”的“市场占有率”却仍然很高。
一项关于体罚研究的分析表明,从小遭受殴打或其他体罚的孩子,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容易对对方产生攻击心理,会因为某件小事而大打出手,甚至长大后与异性交往时都会有暴力倾向。
乌鲁木齐第24小学校长李红军表示,体罚并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建立自己的正误观来防止未来可能犯下同样的错误。他认为,当孩子做了不合乎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共识中犯原则性错误的事情时,必要的、恰当的“打”是必须的,但是“打”要讲方法、分寸和尺度。不能把惩戒变成体罚,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行为。体罚学生,毫无疑问是师德师风的红线,是不能突破的。防止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一要教育教师和家长,努力转变观念;二要加大查处力度,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三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让教师的行为受到约束。
记者了解到,乌鲁木齐第100中学“耳光事件”发生后,教育局将体罚学生或以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等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作为整治重点,同时,各学校、幼儿园组织教师向社会做出“师德承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