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
人间温情助力社会和谐
即使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铺天盖地,也没能遮蔽一档亲子节目的光芒。毫无疑问,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不仅成了2013年所有电视节目的收视冠军,也是全年最具话题效应的综艺节目。
《爸爸去哪儿》之所以会火,是因为节目对父子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呈现,恰到好处地触及现代人内心的温柔所在,唤起了繁忙的都市人对家庭温暖的渴求。如此一来,这个节目也为2013年的秋冬带来了一股暖意。
如果说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最小单元,那么整个社会则是无数小家庭构成的大家庭。回望2013年,给中国社会带来暖意的远远不止《爸爸去哪儿》。
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的这一年来说,没有什么比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关爱更能体现出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了。4月,四川芦山地震、内蒙辽宁交界处地震;7月,四川等地遭遇特大洪灾、甘肃定西地震;8月,东北、华南多地遭遇洪水,新疆乌鲁木齐地震……越是在不可抗力的天灾面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越是得以充分的体现,一线救援、后方保障、捐款捐物……汇聚成民族亲情的暖流,让每一位不管身在灾区还是关注灾区的中国人感到,2013年是温暖的。
在这方充满暖意的土地上,还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呢?
青春
青年奋斗彰显民族活力
有人说,2013年的中国银幕是青春电影的天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全国掀起了青春怀旧潮;《中国合伙人》描绘了改革开放浪潮中一代中国青年的“中国梦”……实际上,涌动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青春热潮,比银幕上的光影传奇更加振奋人心。
这一年,让青年人备受鼓舞的是,“五四”青年节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年人中间,与大家促膝而谈。“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总书记热情洋溢侃侃而谈,为当代青年人放飞青春梦想提供了蓬勃的精神动力。在具体的生活中,无数青年人为实现人生理想进行着具体的、生动的奋斗。
每个时代的生活都有艰辛。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中,无数青年怀揣梦想,离开家乡投入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大城市的高压力、快节奏,让许多青年人承受着来自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其中不易,甘苦自知。
每个时代的生活也都有光彩。奋斗中的每一步成功、每一滴泪水、每一次感动、每一分坚持,都为青春的理想抹上了永不褪色的光彩。也正是这些光彩,为奋斗中的青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最终汇聚成一个民族的旺盛活力。
这正是中国的青春,也正是青春的中国。
焦虑
“微时代”呈现多元心态
很多人没有想到,2013年,随着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大量普及,以信息获取和社交方式的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竟如此迅猛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更多的人没有想到,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在经历了短暂的尽情发声、尽情宣泄、尽情彰显自我的狂欢过后,接踵而至的,竟是更加真切而强烈的集体焦虑。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却在玩手机。”尽管“微博控”和“微信控”们渴望表达与社交,但却因对网络社会有着过度的依赖,反而漠视了现实社交场合中更为真实的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换。更大的焦虑缘于网络传播的碎片化,一方面,在“微时代”,各种资讯被切割成无数细小的片断,完整的表述、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都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微博与微信都经过了选择性与情绪化的加工,这使得传播与交流在重重包装和多次塑造下进行,这就带来了社交心理上的距离感与不安全感。
当然,与焦虑相伴而生的,还有盲从、喧嚣、偏激、张狂等不良社会心态。或许,这只是“微时代”到来之后的必然阵痛。随着社会治理的创新法治思维的营建、主流媒体引导能力的加强、社会文化发展的跟进,将会逐渐形成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到那时,阵痛过后将迎来网络时代真正成熟的理性与自觉。
自觉
文化自觉呵护社会健康
2013年的中国社会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诸多新气象,同时也不乏一些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甩尾”现象。
如果说,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期,这种“甩尾”现象的出现都是难免的,那么可贵的是,2013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这些现象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反思和警醒,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自觉。
应当说,目前存在的诸多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甩尾”现象,并非今年特有,而是多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其中,既包括社会共同价值的缺失、一部分人道德底线的失守、文化操守的滑坡甚至触底,更涵盖我们每天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感的急功近利、浮躁暴戾、极端偏激等心态。
这些现象和心态,不仅体现在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且更加直观地体现在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上,它不仅影响到艺术创作、文化生产和社会文化生态,而且更加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和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可喜的是,2013年,无论是打击网络谣言、整治“抗战雷剧”,还是媒体对一系列“文化失范”现象的关注和批判,都体现出社会文化的自觉。相信在这种自觉的引导下,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终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也将更加健康和谐。
回归
汉字书写呼唤母语敬畏
2013年,在文化与教育领域,洋溢着一股浓郁的回归的情绪。
先是一个名为《汉字听写大会》的电视节目引发了一番蔓延整个社会的,呼唤对汉字重拾敬畏、倡导传统书写方式回归的讨论。
看着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在节目中展示他们对于汉字的尊重与热爱,不少长期依赖电脑书写,已或多或少患上汉字“失写症”的成年人难免汗颜,古人“敬惜字纸”的传统我们还保留多少?对汉字和母语的敬畏我们还保留多少?当一代人对母语情感长期淡化,是否会在更长时间后呈现出文化层面的深层次的危机?思考这些问题之后,对于汉字重拾敬畏、对于母语愈加珍惜,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在教育领域,引发思考的是有关教育本原的回归。
何为教育的本原,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传授无尽的知识、培养超凡的技能,还是成就人们丰富的心灵?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因课业负担过重,或者因无法达到老师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而感到不快乐,甚至开始厌倦学习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钱学森之问”何时才能真正破解的时候,实现教育觉醒,真正尊重教育规律,让教育回归原点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以及自由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找到教育回家的路。
安全
公共安全提升幸福指数
即将过去这一年,一些过去不曾困扰我们的问题,在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中浮出水面,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回顾这一年,食品安全事件、校车不安全事件、校园投毒事件、将幼小的孩子剜去双目事件、孩子因效仿影视作品中的危险情节而致伤的事件、因接触快递而中毒死亡的事件接连发生,“安全感”成为了社会公众每天挂记于心的内容。
安全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安全感的缺失,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人们不敢相信陌生人,甚至不敢相信身边的人,焦虑、冷漠与紧张成为蔓延的社会情绪。而当这种社会情绪愈演愈烈,对他人施以援手、给他人以信赖等一些原本再自然不过的行为,将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奢侈品”。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安、防御的负面情绪之中,那么暴戾、极端、道德力式微等社会现象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安全的滑坡也是对社会底线的拷问,这其中,既有道德底线、文化底线,更包括法律底线、管理底线。
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公众安全感的缺失,并着力通过制度建设、通过对社会各单元责任感的提升、通过对违反职业操守行为的严厉惩处来构建一个更有安全感的社会,成为2013年贯穿全年的话题。
2014年,因安全而变得幸福,将值得期待。撰稿赵婀娜刘阳版式设计蔡华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