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月薪4000没人要,装修工每天少于300不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有则报道说,在苏州,泥瓦工日薪300元起,而硕士生月薪不到4000元,引起了不少议论。有的以此为 “怪现状”,直指高校盲目扩招,造成研究生整体“含金量”下降。也有网民细细算账后指出,泥瓦工收入并不高,工作脏、劳动强度大,按日支薪说明并不是每天有活干,而且没有“五险一金”,没有隐性福利,实际性价比未必优于月薪4000元的硕士生。
应该说,这些议论都有道理。然而还有一点值得玩味——为什么单单与泥瓦工比?比不过就愤愤不平,就认为是一种“怪现状”?简言之,这种比较的一个隐含前提,是或多或少轻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观念。虽然宣扬“行行出状元”已经多年,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机关干部、管理层、科研人员等“劳心者”地位高、体面,而工人、农民、服务人员等“劳力者”总是低人一等。
不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确实有部分年轻人已经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成为完善自我、回报社会的方式。这种“自由”的基础,是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富足的社会财富积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各种身份的人为区隔逐步取消,个人发展的机会公平充分实现、在择业中体现“自由意志”的一天终究会到来。那时,如今的“怪现状”会成为一幅新图景:硕士能从容地选择做泥瓦工,为刷出一面平整光滑的地坪而自豪;泥瓦工能重新拿起纸笔读书,为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而努力。硕士生与泥瓦工之间比的不是收入高低,而是从劳动中获得的自我价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