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取消公费了,本来明年都想考研的,算了吧。”
“本来奖学金就不高,现在居然还要取消公费?”
“举双手赞成,但是配套的奖学金制度一定要跟上呀。”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并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形式,取消国家计划和自筹经费“双轨制”。同时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奖助学金力度。
——考生声音——
“希望奖助学金能够跟上”
据统计,全国在读研究生总数达172万人,研究生报考人数去年达180万。这项牵扯到数百万人利益的改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湖北工业大学校级辩论会甚至组织了一场题为“取消研究生公费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
而这次改革的利益主体——考研大军们又是怎么想的呢?刚刚考上东北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小刘庆幸地说:“幸亏早考了一年,不然要多交多少钱。”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小于说:“看到一组关于各国在教育上的经济投入占GDP的比重,我们很低,现在居然还取消公费,太不合理了。”当被问到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考研计划时,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大三的小叶说:“我觉得影响不大,就业压力在这里,考研是对自己的长远投资,如果因为取消公费就不考研,那是因小失大。而且如果能在奖学金上缓解学生压力,全面取消应该没什么太大关系。”立志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小李表示:“对今年的考生肯定不会有影响的,努力那么久,难不成放弃,那些还没开始准备的可能会有所考虑。当然个人来说希望奖助学金能够跟上。”
——高校连线——
建立奖助学金为主导的“新型公费”
其实,全面取消双轨制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突如其来的新政”,而是一项整整历时八年的渐进式改革。取消研究生公费早在2006年就开始在哈工大等3所学校开始试点,2007年增至北大人大等17所高校,2008年推广到4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2009年,中央部委属院校全部改革,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省属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直至推广到全国并确定配套政策。
针对这项改革,各大高校是如何应对的呢?笔者对此也进行了一番调查。据西南政法大学研招办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该校推出了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硕士生资助标准每生每年6000元,按月发放;50%的新生免第一年学费,入学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在读期间全部学费;根据综合测评成绩评定的综合奖学金金额和发放比例都有所提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辟学费减缓与免交的绿色通道。“这也是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减少新的收费政策对学生的冲击。”工作人员对笔者说。
而那些几年前就开始实行改革的高校试行情况怎么样呢?笔者从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官网上看到,2012年新入学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除极个别专业外,全部享受二等奖学金9800元,正好与学费相当,等于是免了学费。而如果进一步执行新政策中的收费标准,学术型硕士的学费将从9800下调至8000,专业硕士9800不变。届时二等奖学金制度不变的话,学术型硕士的奖学金在抵消学费后还将余额1800元。虽然取消了“公费生”,但高校大都建立了相应的奖助学金体系,提高了奖助学金标准,取代了原本国家对“公费生”的生活补助。
这种模式有人戏称为“新型公费”“后公费时代”。与改革前不同的是,奖学金并不均等,有人用奖学金抵消学费后还有余额,有人不够支付学费,还有少数没有奖学金,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新政策中的将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则是普及到每个在读研究生的福利。
——专家观点——
“遏制当下的盲目读研风,提高学生积极性”
取消研究生收费双轨制的深层意义在哪里呢?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赵存菊教授表示,研究生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当下的盲目读研风。现在一些考生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逃避找工作,或者盲目跟风,只以提升学历拿文凭为目的,根本不考虑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倾向,导致有些招进来的研究生素质素养还不如优秀的本科生。取消公费之后,需要自己承担部分费用,学生就会考虑读研的机会成本,在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上也会更加理性——三年研究生读完之后的就业市场往往和当初设想的理想境地有差距,如果只是想拿文凭好就业,就极大地浪费了时间和财力。另一方面,用完善的奖助学金政策取代公费是好事,在任何阶段学生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进行督促。这种激励制度,能减少学生的惰性,增强学生科学研究和学术创造的积极性。采取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能造就一种竞争氛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考取研究生只是奋战的开始,国家这样的培养机制会使培养出来研究生能力增强很多。
“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更进一步的学术上的深造。从个人成长来说,如果自身并没有更高层次的学术追求,那么走上工作岗位对社会经验的磨砺和人生历练的增加比象牙塔内的浑浑噩噩有价值得多。本科毕业之后是否继续深造要结合个人兴趣和自身条件考虑,不能盲目选择。”赵存菊建议。
设置学费上限,每月确保基本补助金,最终能拿多少钱取决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这实际上与“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社会分配原则不谋而合。赵存菊说:“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是一项深层次的改革,是为了促进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变革,其实质是体制创新,创建长远的激励机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自身改革的总趋势是由自费转为奖学金,以鼓励研究生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相关链接——
1985年实行的“双轨制”暴露出不少问题
双轨运行模式是1985年开始实行的,此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单一的国家财政模式。现在所说的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实际上是指是否全面收费问题。
这种公费自费双轨制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培养经费问题,满足了社会需要,因此最初运行平稳。但随着自费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双轨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培养单位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一般有两个数字,一个是计划数,一个是规模数。前者是国家给的招生指标,也就是公费生的名额,后者是实际招生总量,规模数和计划数的差额就是自费生的名额。在研究生扩招中,不少培养单位计划数增加的幅度有限,主要是扩大了规模数。这样一来,有限的公费生名额就成为众多考生竞争的焦点,培养单位如何确定自费生和公费生、其标准是否公平公正就成为考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甚至有时会引发尖锐的冲突。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今年2月调查了全国40多所高校的研究生每月补助情况,其中清华大学360元,中国传媒大学0元,华东师范大学250元,复旦大学41.5元,武汉大学500元,陕西师范大学310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